主讲教师
王巍,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明斋259)
13552475960,62794966-259(O),wangwei@tsinghua.edu.cn
课程简介
介绍一般科学哲学(general philosophy of science)中的主要问题:认知意义、归纳问题、科学说明、自然定律、还原论、科学发展模式、科学划界、科学实在论、科学模型、科学实验哲学、科学与价值等。
当值时间
每周二下午2:20-4:00在明斋259办公室,或另行预约
主要教材
- 王巍:《科学哲学问题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第2版,2013
- 蒋劲松、刘兵编:《科学哲学读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 Samir Okasha: 《科学哲学》(Philosophy of Science: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韩广忠译,译林出版社,2013
- D.Klemke et al (eds.): Introductory Readings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New York: Prometheus Books, 1998
- Curd & J.A. Cover (eds.): Philosophy of Science----The Central Issues, New York & London: W.W. Norton & Company, Inc., 1998
- Rothbard:《科学哲学经典名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 Boyd et al (eds.):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91
- Salmon et al (eds.):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NJ: Prentice Hall, 1992
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10%(课上提问与讨论,参与网络讨论)
读书报告20%(阅读一篇文献,写出综述与批评)
期末论文70%(最后一次课或网络学堂提交)
读书报告具体要求
- 自选一篇科学哲学文献(可以与读书组的相同,也可另外自选)
- 综述其主要内容;
- 提出自己的批评;
- 字数约1000字;
- 第10周在网络学堂提交
期末论文具体要求
- 必须与科学哲学有关,可在所讲题目中任选;
- 3000字至5000字;
- 必须标明引文出处与参考文献;
- 希望有自己观点和论证;
- 第18周在网络学堂提交;
- 绝对不可以抄袭!!!
各讲内容
第1讲 课程导论
简述科学哲学的定义与主要问题,并介绍各讲内容、参考文献与考核方式等
课后自学:王巍《科学哲学问题研究》第3章“逻辑导论”
Wesley Salmon:《邏輯》,何秀煌译,台北:三民书局有限公司,1968
第2讲 认知意义的判断标准(3节课)
讨论逻辑经验主义“意义标准”的演变历程,从最初的可检验原则(包括可证实标准、可证伪标准、可验证标准)到可翻译原则(包括可定义性要求、可还原性要求),直至最终放弃科学与形而上学的截然划分。
Carl G. Hempel:Problems and Changes in the Empiricist Criterion of Meaning, Revue Internationale de Philosophie, Vol. 4, No. 11 (Janvier 1950), pp. 41-63
第3讲 归纳与验证(3节课)
介绍主要的归纳方法,阐述休谟的“归纳问题”以及对归纳问题的种种辩护。讨论卡尔纳普、亨普尔、古德曼等人对验证问题的研究,以及近些年研究很热门的贝叶斯主义。
John Vickers: The Problem of Induction,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2016
第5讲 科学发展的模式
探讨了科学的发展模式,从逻辑实证论的“累积说”,到波普尔的“不断革命说”,再到库恩的“范式说”、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费伊阿本德的“怎么都行”。对库恩的历史主义所带来的相对主义问题进行了初步地探讨。
Thomas Kuhn:《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第6讲 科学说明模型及其问题
介绍亨普尔提出的科学说明DN和IS模型等,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把科学说明与自然定律相联系。
第6-8讲可参阅 王巍:《说明、定律与因果》,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第7讲 自然定律的本质
讨论自然定律的规则性进路与必然性进路及其各自的问题,科学无定律、定律维度等新观点。
第8讲 “还原”概念的哲学分析
分析了不同的“还原”概念:语言还原、理论还原、学科还原、微观还原、说明还原、本体论还原等,并以生物学为案例分析各种相应的还原论。
第9讲 科学划界标准
讨论科学与伪科学的划界标准,从逻辑主义的绝对标准,到历史主义的相对标准,再到后现代的消解标准,以及最新的多元标准。
Stephen Thornton: Karl Popper,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2017
第10讲 科学实在论
讨论理论术语(如电子)是否真的有所指还是为了“拯救现象”的工具性虚构。前者被称为科学实在论,后者主要有建构经验论、自然本体论态度等。
Anjan Chakravartty: Scientific Realism,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2017
第11讲 科学模型
介绍科学中的各种模型,并讨论科学模型是虚构的还是部分真实地描述了世界。
- Frigg and S. Hartmann: Models in Science,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2017
第12讲 科学实验哲学
批评传统科学哲学“理论优位”实验观,介绍新实验主义的观点(如:实验有自己的生命,理论与实验的多元关系,实验创造现象等),以及对科学实验的社会分析。
Ian Hacking:《表征与干预》,王巍、孟强译,科学出版社,2011
第13讲 科学与价值
分析“科学价值中立说”的理论背景——客观主义,介绍科学哲学对此的研究:亨普尔和库恩认为科学依赖于价值,以及哈贝马斯的理论框架。
Thomas Kuhn:《必要的张力》,范岱年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第312-330页
第14讲:学生报告与课堂答疑
第15讲 科学哲学的新进展
介绍西方科学哲学的一些较新进展:建构论、女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分析其理论基础,并对科学哲学的未来发展作了自己的展望。
Noretta Koertge: ‘New Age’ Philosophies of Science: Constructivism, Feminism and Postmodernism, British Journal for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51(2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