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讨论班由本系博士生鲁博林和闫欣芳报告。
鲁博林报告了其论文《托勒密<地理学>的世界图景》。文章大致内容是,《至大论》的著者克罗狄斯·托勒密(Claudius Ptolemy)在天文学上的成就蜚声后世,但其《地理学》一书却常常被科学史叙事所淡化。其文旨在重新聚焦这一古代世界的标志性作品,通过简要梳理前托勒密的地理学、托勒密《地理学》创作动机、后世版本概况、全书主要内容,进而探讨托勒密时期“地理学”概念与前人及后世的差异,这一深受天文学和数学影响的差异性,又是如何导向了托勒密对世界图景数学化的结构呈现 。另外,托勒密对世界(地界)图景数学化还体现出其时代限度,以及书中体现出的对经验现象的充分尊重。通过托勒密的制图实践,我们发现了他在世界边界的“留白”,对未知经验可能性的承认,以及关于世界图景不断演化的观念。这也为我们重新去理解古典时代的数学与经验传统的关系提供了启示。
与会老师和同学们对鲁博林的报告进行点评。蒋澈老师提出,古代希腊地理学都很重视经验,也尊重未知,Jones的理解似乎有误。循着这条思路,可以对托勒密之前古希腊地理学做整体回溯,探明其观念源流。同时,蒋澈建议弄清楚projection的古希腊文本表述。王哲然老师说,可参照托勒密另一本著作《平球论》(planisphere),里边专讲球面的平面投影。吴国盛老师希望,从这篇论文出发能进一步做好《地理学》文献学的研究,同时也提了做古希腊地理学源流研究的建议。胡翌霖老师说,对透视和投影的关系还有待澄清,这方面可以进一步深挖。张卜天老师认为,可以从空间研究的方向切入古代的地理学研究,着重概念史脉络的梳理。
闫欣芳同学报告了《从玻意耳和霍布斯之争看科学实验中的知识与权力》。这篇论文基于一门课程论文修改而成,主要想为科学实践哲学家劳斯的知识权力观寻找一个科学史的案例支撑,或者从科学实践哲学的角度重新解读科学社会学的经典之作——《利维坦与空气泵:霍布斯、玻意耳与实验生活》。
报告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劳斯的知识权力观。主要从劳斯对福柯的知识权力观的继承和发展来谈,同时提及了新的“权力”概念在尼采、福柯、劳斯之间的传承和深化。
第二部分是用玻意耳的气泵实验及其与霍布斯的争论来具体解释劳斯的知识权力观。从“气泵的物质技术与实验室的微观世界”、“玻意耳的表述技术与实验中的追踪”、“玻意耳的社会技术与实验的规训作用”、“实验重制的困难与科学知识的地方性”四个方面分别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科学史上有名的玻意耳与霍布斯之争可以为劳斯的知识权力观提供案例支撑,而且也表明了科学实践哲学与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论之间的关联。
之后,参加讨论班的师生提出了一些问题和建议。吴国盛老师指出如果只是想为一个理论寻找案例支撑的话,这是不够的,如果可以通过一个案例来指出一个理论的不足,或者针对这个理论提出一些批评或者建设性意见会更好。另外吴老师还针对文章结构和文献格式等具体问题提出了建议。张卜天老师对福柯的知识权力观进行了追问,认为有必要提供一个更加清晰地解释。胡翌霖老师认为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可以更深入地讨论一下科学实践哲学家们的“权力”观和SSK学者们的“权力”观的关系。其他同学也提出了一些非常有价值、有启发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