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4日下午,清华科史哲讲座第12讲在科学史系系厅举办,本次讲座的主题为“探索达芬奇之旅”,由意大利“列昂纳多3”(Leonardo 3)博物馆的三位创始人主讲。
意大利共和国驻华大使馆科技参赞普林尼奥·因诺琴齐(Plinio Innocenzi)先生主持了讲座,做了简短的开场介绍,其中,他称赞“列昂纳多3”博物馆做了重要的工作,制造出了能够运转的达芬奇机械,实现了达芬奇的梦想。

本次讲座的三位主讲人
“列昂纳多3”博物馆董事长马西米兰诺·利萨(Massimilano Lisa)首先介绍了“列昂纳多3”博物馆的历史。这一博物馆于2005年夏季创办,现在已经在世界各地进行巡展。博物馆的主要工作室从达芬奇的手稿中复原达芬奇所构想的机械。这种复原工作的特点是基于达芬奇的原始手稿,通过3D设计来开发,并在工作坊中制造实际可运转的物理模型。博物馆在研发过程中整理了大量达芬奇的手稿,将散见于各写本的构想整合为同一的机器设计,因此制造了很多前人所未能做的机械复原工作。博物馆还推出了各种文化产品,出版了达芬奇的一些手稿研究。博物馆已经能够在资金上自给,同时拥有庞大的参观者,也有巨大的发展,并计划在亚洲、欧洲、美洲开设分馆。
利萨先生接下来就“达芬奇著作中的革命和乌托邦”这一主题做了演讲。利萨先生介绍了达芬奇的身份和生平特色:达芬奇在米兰生活了很久,他的主要遗产是艺术/工艺,而非科学。达芬奇的大多数设计是对他所见的发明的记录,但也做了自己的改进,并自己设计了一些新机器。达芬奇有诸多革命之处,例如人体解剖和机械零件的视觉呈现、在不同领域之间的类比、科学技术知识与艺术设计的结合、对“不可见的”运动做“可见的”描绘。但达芬奇也有一些失败之处,例如他未能完成他的很多工作,在技术上也未能实现很多设想,例如飞行。此外,达芬奇也未能在生前出版自己的著作。但是,达芬奇的工作仍然是划时代的,他在专业性、创新性的理解等方面开启了“现代”这一时代。

组装达芬奇的飞行器
利萨先生的讲演结束后,博物馆的科技总监马里奥·塔戴(Mario Taddei)和埃多阿多·赞农(Edoardo Zanon)先生分别就达芬奇的技术研究做了讲演。赞农先生首先回顾了人们对于达芬奇的看法。达芬奇在西方极为流行,在商业上和政治上都成为了意大利的代表。但是,对达芬奇技术工作的研究却仍未能穷尽。达芬奇的一些设计是无法实际运行的,但有一些不知名的手稿却值得重视。在“列昂纳多3”工作室创业之初,赞农等人就研究了《大西洋写本》(Codex atlanticus)等手稿,重新制造了达芬奇手稿中的车、乐器及速射弩。赞农先生还演示了一些他们的工作。
塔戴先生的演讲则从《达芬奇密码》这一流行作品开始讲起。他谈到了人们对达芬奇的一些常见误解。例如常常被当做达芬奇“自画像”的绘画实际上并非达芬奇本人,“维特鲁威人”这一作品也并非达芬奇的首创。此外,在达芬奇研究和展览中,常常有一些虚假的、无根据的“达芬奇发明”被展出。事实上,达芬奇手稿中的内容并非全部原创,他得到了其他人的设计方案,但做了自己的改进。达芬奇留下六千余页手稿,在这一方面研究者们新近取得了很多进展。塔戴先生展示了他们研究手稿后制作的计算机图像模型,包括达芬奇的飞行器和水钟。
三位博物馆创始人的演讲十分精彩,引发了与会听众的极大兴趣。本系师生及来宾就达芬奇本人及博物馆的工作与三位博物馆创始人做了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