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科史哲讲座第104讲纪要:Paolo De Troia,“驯服外国猎鹰——利类思的《进呈鹰论》与清代对欧洲猎鹰术知识的翻译”

清华科史哲讲座第104讲纪要:Paolo De Troia,“驯服外国猎鹰——利类思的《进呈鹰论》与清代对欧洲猎鹰术知识的翻译”已关闭评论48

2025年11月13日下午,清华大学科学史系荣幸邀请到了罗马第一大学意大利东方研究所中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孔子学院意方执行院长保罗(Paolo De Troia),在蒙民伟人文楼B206主讲第104次“清华科史哲讲座”,主题为“驯服外国猎鹰——利类思的《进呈鹰论》与清代对欧洲鹰猎术知识的翻译”(Taming the foreign falcon: Ludovico Buglio's Jincheng yinglun and the translation of European falconry in the Qing dynasty)。本次讲座由科学史系蒋澈副教授主持。

清华科史哲讲座第104讲纪要:Paolo De Troia,“驯服外国猎鹰——利类思的《进呈鹰论》与清代对欧洲猎鹰术知识的翻译”

首先,保罗教授请我们设想这样的场景:17世纪70年代的某个早晨,康熙皇帝向耶稣会士询问是否有拉丁文书籍讲述猎鹰的知识,并请他们翻译为汉语。这便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类思(Ludovico Buglio, 1606—1682)于1679年将《进呈鹰论》进献给康熙之缘起。保罗教授介绍了这种跨文化知识交流得以实现的先决条件:一是意大利籍传教士对中文的掌握,这可以追溯到16世纪末至17世纪意大利早期汉学家编纂辞书的努力,如罗明坚与利玛窦于1583—1588年在肇庆编撰的《葡华词典》、利玛窦于1605年在北京编撰的首次使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的《西字奇迹》、卫匡国于1652年左右撰写的《中国文法》等;二是意大利籍传教士以“科学”作为传教过程中的核心工具,试图与中国学者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进行交流的策略选择,如罗明坚(Michele Ruggieri, 1543—1607)作为第一个采用此种策略的传教士,就将儒家经典《大学》开创性地翻译为拉丁文,并从中提取出"格物"(gewu,investigation of things),使之成为可与西方自然科学概念对译的词语。

保罗教授分别介绍了东西方历史记载中的“鹰猎术”(falconry)传统。鹰猎术——即训练猛禽(主要是鹰)捕捉猎物的技艺——有其亚洲起源,最早的实物证据之一是亚述国王撒耳根二世时代(公元前722—705年)的浮雕。继公元400年左右日耳曼部落将鹰猎术传入罗马帝国之后,鹰猎术在中世纪欧洲流行开来,达到鼎盛,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所著的专著《论鸟类狩猎之技艺》(De arte venandi cum avibus)就是一部兼顾鸟类学与鹰猎术的综合著作;在西西里岛还曾有过阿拉伯人与意大利国王之间的鹰猎知识交换。这一黄金时代随着17—18世纪火器在狩猎活动中的广泛使用悄然落幕。在古代中国,鹰猎术实践之记录可以追溯到《史记》中“牵黄犬,臂苍鹰”的李斯,以及葛洪《西京杂记》里为猎鹰命名的茂陵人李亨等,自辽宁西岔沟墓群发掘的铜牌纹饰中猎鹰的形象亦有出现。我们还能从南北朝至宋朝时期的一些记载中窥见当时鹰猎术活动之兴盛,如《北史》所记载的公元605年“天下鹰师,悉集东京”的盛况,以及《东京梦华录》“东角楼街巷”一篇中所记录的“贩鹰鹘客”。更晚近时期的马可波罗《游记》与法国传教士张诚的描述,也为中国古代的鹰猎活动提供了旁证。

顺着传教士张诚对康熙鹰猎爱好的侧记,保罗教授将话题转回康熙帝的科学兴趣与《进呈鹰论》。自1669年康熙召集南怀仁作为他的西学教师起,越来越多的耶稣会士被召到康熙身边为他讲授不同的科目,利类思也是其中一员。他于1678、1679年相继完成译作《狮子说》《进呈鹰论》,被中西交通史大家方豪认定为“最早译入汉文的西洋动物学书籍”。保罗教授分享了关于《进呈鹰论》更为详实的细节,如上世纪法国汉学家伯希和在圣彼得堡国立图书馆留存的《天学集解》手稿中发现了《进呈鹰论》的两篇简短序言(一篇来自利类思,一篇来自同时代的中国天主教徒刘凝)。

保罗教授对于《进呈鹰论》成书过程中的翻译实践方式,即“口译笔述”,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进呈鹰论》的底本是16世纪末的拉丁文书籍《鸟类学》(Ornithologiae, hoc est, De avibus historiae),其作者是被尊为“自然志之父”的博洛尼亚自然学者乌利塞·阿尔德罗万迪(Ulisse Aldrovandi, 1522—1605)。保罗教授为我们呈现了拉丁文底本与中文译本之间的一些对比张力,从中反映出了翻译过程中的损失与调适,如希波克拉底医学传统中属于四体液中一种的“黄胆汁”(原文为“humidi cholerici”)被译作“黄痰”,西方传统医术“烧灼术”(原文为“cauterio”)被译作“艾灸”等等。因此,保罗教授指出“口译笔述”是真正的文化交流空间,是可供我们进入彼时知识环境的“兔子洞”。

清华科史哲讲座第104讲纪要:Paolo De Troia,“驯服外国猎鹰——利类思的《进呈鹰论》与清代对欧洲猎鹰术知识的翻译”

讲座部分结束后,在场师生就北堂图书馆藏本中的手迹情况、利类思的早期学习经历、《进呈鹰论》的后续接受等问题与保罗教授展开了深入讨论。就《进呈鹰论》的接受问题,保罗教授作了补充:《进呈鹰论》的反响有限或许与其主笔者未能使用专门的中文鹰猎术语有关,时人对其阅读也更多是出于对域外知识的好奇而非对实用学问的需求。

 

撰稿:郑中天

审核:蒋澈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科学史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5年11月17日 13:36:2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dhs.tsinghua.edu.cn/?p=13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