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9日系学术例会第214期预告:徐军“从文献形成与发展的角度看伽利略案:文本知识的生产与再生产”和谢术福“堪舆流派带来的罗盘形制演化”

2025年11月19日系学术例会第214期预告:徐军“从文献形成与发展的角度看伽利略案:文本知识的生产与再生产”和谢术福“堪舆流派带来的罗盘形制演化”已关闭评论73

11月19日(周三)9:00在人文楼B206召开科学史系第214期系学术例会。报告人为科学史系21级博士生徐军同学和21级博士生谢术福同学,报告内容如下:

 

报告人:徐军

题目:从文献形成与发展的角度看伽利略案:文本知识的生产与再生产

简介:本次汇报以伽利略案原始文献为切入点,从文本生产、流通与再生产的角度重审该案。首先梳理判决词、审讯笔录、法律文书等原始文献的生成,它们既构成案件的事实基础,记录程序性细节,也体现了罗马教廷、伽利略与审查机构之间围绕知识解释权的互动与博弈,塑造了后世研究伽利略案的基本框架,成为科学史研究中不可替代的“原始文献”。其次从案件的核心争议出发,指出《对话》与《圣经》在17世纪形成的文献权威竞争关系。《对话》以经验证据、假设性推理和对话体修辞等写作方式打造新的科学文献范式,使知识得以跨越学术壁垒面向公众;而《圣经》在教会体系中承载着宇宙论与神学解释的制度权威,其字面解经传统既是回应新教改革的必要措施,也提供了审理伽利略案的法律依据。两类文本的冲突,本质上是关于“谁有权定义真理”“何种文本能代表世界”的知识生产规则之争。最后讨论跨越四百年的伽利略案文献再生产过程。17—19 世纪,启蒙思想家与政治论战者借伽利略案批判专制,重新定义其象征意义;20—21 世纪逐渐形成了多元文献生态,包括《对话》白话文的现代翻译、审判档案集成出版、科学史研究、宗教研究、传记写作、大众文化叙事等等。本次汇报呈现了对相关文献分类、取用与比较的初步思考,并从文本知识的生产与再生产机制出发,为伽利略案的持久研究价值提供一个文献学解释。

 

报告人:谢术福

题目:堪舆流派带来的罗盘形制演化

简介:报告以中国明清时期至近代的堪舆罗盘为中心,综合风水流派理论、器物形制演化与制作产地谱系三个维度,系统探讨罗盘作为风水知识物质化载体的历史逻辑与技术分化机制。报告依次分析堪舆知识从“口传—文献—器物”的表达路径,流派分化带来的盘式结构变异,以及罗盘制造传统在不同区域间的技术谱系差异,最终勾勒出罗盘演化的动态系统图谱。首先,指出堪舆知识的传承由“口传心授”到“注疏文本”再到“盘面圈层”的过程,体现了象数体系、方位模型与地理术数在器物载体上的编码化。这一过程使罗盘成为堪舆派别理论结构的“物化文本”,每一层圈、每一分度,都是知识的可见痕迹。其次,通过对形势派、理气派及其“形理合参”操作逻辑的分析,揭示各派在盘面结构上对“二十四山”“纳甲”“飞星”“卦气”等要素的不同组织逻辑,从而形成了“三合盘”“三元盘”“综合盘”等技术差异明显的盘式体系。进一步地,研究考察徽州万安、广州西湖街、福建泉州三大罗盘产区的典型作坊与商号(如汪仰溪、吴鲁衡、苏氏罗盘等),整理其工艺特征、圈层模块与落款方式,并结合田野调查与海内外50件馆藏罗盘实物,对其形制展开比较分析。通过梳理“制作产地—学理配置—工艺风格”的三重互动,揭示不同地区匠人如何依据流派需求调整原料、分度密度、针仓结构与书写款识,映射出器物背后的实践场景与知识范式。综上,厘清罗盘技术从理论到实务的系统化演化逻辑,也为后续开展田野测绘、文献释读与展览策展提供了框架坐标,有助于理解中国罗盘在科技史与宗教实践中的多重文化定位。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科学史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5年11月17日 08:58:11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dhs.tsinghua.edu.cn/?p=13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