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巍教授、鲍鸥副教授参加首次工程哲学教育研讨会暨《工程哲学教程》发布会

王巍教授、鲍鸥副教授参加首次工程哲学教育研讨会暨《工程哲学教程》发布会已关闭评论42

2025年8月2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工程教育中心(ICEE)与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哲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首次工程哲学教育研讨会暨《工程哲学教程》发布会在清华大学成功举行。研讨主题为“推动工程哲学教育,培养工程创新人才”,由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跨学科工程研究中心承办,清华大学教育学院、高等教育出版社、《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编辑部、《Engineering Education Review》(工程教育评论)编辑部、《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编辑部、教育部工程创客教育虚拟教研室、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科学与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协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工程教育中心(ICEE)副主任兼秘书长、清华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王孙禺主持开幕式,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原铁道部副部长卢春房、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兼工程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刘合、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郑阳恒在开幕式上致辞。原邮电部副部长朱高峰、原冶金工业部副部长殷瑞钰、原铁道部部长傅志寰、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李伯聪、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大椿、东北大学教授陈凡等知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

彭刚代表清华大学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对长期关心和支持清华大学以及工程哲学教育发展的各位朋友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工程实践离不开工程哲学的指导,也为工程哲学发展提供了丰厚土壤。工程哲学教育的核心指向是激发工程创新。希望以此次研讨会为新起点,进一步深化工程哲学理论研究,持续推动工程哲学教育实践,着力培养有坚实哲学素养和卓越工程能力的工程创新人才,为更好地服务强国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

卢春房在致辞中指出,工程哲学的兴起是时代的呼唤,工程哲学能够为工程建设管理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价值观框架。他强调,当前我国工程人才培养需要重点思考未来工程师应具备怎样的哲学思维,以应对智能化时代的挑战并引领智能化技术的浪潮。他呼吁与会嘉宾畅所欲言,为培养心怀国之大者的新时代工程人才,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刘合在书面致辞(王巍代为宣读)中肯定了清华大学率先聚焦“工程哲学教育”举办全国性研讨会的开创性、引领性和里程碑式的意义。他表示,工程哲学专委会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各高校工程哲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搭建更广阔的交流合作平台,推动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促进全国工程哲学教学共同体的成长壮大。

郑阳恒代表中国科学院大学向本次会议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他指出,工程哲学教育促使我们深入思考工程活动如何承载人文关怀、在复杂系统中如何发挥作用等一系列关键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需要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共同探索。他表示,中国科学院大学作为工程哲学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未来愿与清华大学等兄弟院校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深入推进工程哲学与工程哲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领导致辞之后,举行了《工程哲学教程》教材发布和相关著作赠书仪式,并就工程哲学研究与教育进行了主旨报告、学术研讨和教学研讨与经验分享。

《工程哲学教程》教材发布环节,由清华大学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工程训练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双寿主持。高等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张丽娜指出,《工程哲学教程》的出版应时而生,可以为“工程教育学”这一新学科的发展提供基础支持。她表示,高等教育出版社将继续与学界携手深化工程哲学领域的教材建设和学术传播。教材编写顾问、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李伯聪指出,《工程哲学教程》的出版是工程哲学发展史中的大事。这部教程还应不断更新,使其在工程哲学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编著者代表、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副教授鲍鸥指出,这部教材在17所大学和科研机构的36位编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得以出版,希望大家能够继承自然辩证法学术传统,使工程哲学薪火相传、发扬光大。本书策划编辑、责任编辑杨世杰指出,这部教材突破了学科壁垒、理论悬浮和教材边界,有望在“新工科”人才培养、工程师能力提升、公众理解工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赠书仪式由王孙禺主持。朱高峰、殷瑞钰、卢春房、傅志寰、李伯聪、张丽娜、王大洲、杨世杰、鲍鸥向清华大学图书馆捐赠《朱高峰传》《殷瑞钰传》《工程哲学教程》《工程哲学》(第一、三、四版)《工程演化论》《工程方法论》《工程知识论》《工程生态论》等著作,金兼斌馆长代表清华大学图书馆接受赠书并颁发了捐赠证书。

主旨报告环节由卢春房主持。殷瑞钰指出,本次会议应时而动,意义重大,《工程哲学教程》的出版必会对我国工程教育的发展、工程哲学的发展、工程人才的培养产生重要影响。他回顾了工程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以及工程哲学中国学派的形成过程,阐述了其研究风格、基本理论与核心观点,并强调在工程的构思、实施、维护和评价过程中,“眼中要有大境界,心中要有大气魄”!

朱高峰指出,与科学相比,工程与社会科学的联系更紧密。工程管理学部、工程哲学研究者需要深入研究工程与经济与社会紧密结合的重要问题。为此,还需要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阶段要加强哲学教育,要重视哲学知识的公众传播,培养公民的哲学素养,形成工程哲学进一步发挥作用的社会基础。当前,人口出生率降低、高等教育普及等对我国教育体系提出了新的问题,这些问题要求我们深入思考大学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率方面的综合性战略性问题。

学术研讨环节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教授王巍主持。傅志寰指出,工程生态论是工程研究的新思维和新范式,生态思维对于未来的工程建设至关重要。刘大椿认为,工程哲学的研究和《工程哲学教程》的出版是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的重要进展,是新哲学发展的亮点。陈凡建议推动工程哲学与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的协同创新和一体化发展。大连理工大学王前教授提出工程哲学教育应融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致力于为工程人才“立心”。北京师范大学刘孝廷教授指出,应该把工程哲学建成第一哲学,把新的全视域的工程观传达给未来的工程师和建设者。

王孙禺提出,工程研究与工程教育相关期刊应该进一步推动工程哲学学术交流,更好地服务于工程创新实践。浙江大学叶民教授指出,要善于运用哲学思维对工程活动进行反思,应将工程哲学中国学派的核心观点贯彻到工程教育全过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雷庆教授强调工科教师需超越“技术至上”思维,促进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技术能力培养与非技术能力培养并重。清华大学方东平教授建议重视工程哲学教育尤其是工程管理伦理教育,强化工程从业者的伦理责任。

工程哲学教学研讨与经验分享环节围绕“工程哲学教学经验”“工程哲学教育的关键问题”“工程哲学与工程教育的关系”三大议题展开。

教学经验分享环节由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主任杨建新主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于金龙副教授指出,应通过工程哲学教育深化学生对工程的认识和理解,以提升实践能力。同济大学贾广社教授指出,工程哲学教育的关键在于利用哲学的智慧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工程智慧。西安交通大学梁军教授强调,工程哲学教学要在学中干、干中学,以理论照亮实践。东南大学夏保华教授提出,工程哲学教育的课程定位应该在哲学和伦理学之间。西北工业大学张云龙教授呼吁国内学者联合起来,共享课程资源与案例库,推动工程哲学教育的普及与发展。清华大学卢达溶教授认为,工程哲学教育应当回归实践本体,注重学生非技术性工程素养的培养,实现“旧中求新,综合出新质”。

工程哲学教育的关键性问题的讨论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跨学科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大洲主持。李伯聪在发言中指出,“格物致知”的实质和内容是科学和科学活动,主体是科学家;“格器致知”的实质和内容是工程和工程科学,主体是工程师;并强调,在工程活动和工程教育中,设计思维培养具有核心作用和意义。东北大学王健教授强调,工程哲学教育应从工程本体论、工程系统论以及工程伦理价值观三个维度展开。华南师范大学范冬萍教授指出,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中的科学教育都应体现包含工程素养在内的大科学教育理念。中国政法大学张秀华教授强调,工程的价值与伦理意蕴是工程哲学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鲍鸥认为,工程哲学教育的关键性问题之一是改变认知,可以通过厘清基本概念入手,而工程哲学的基本概念来自哲学凝练和从工程经验的提升。

工程哲学与工程教育的关系问题研讨由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党总支书记汤彬主持。北京理工大学教春萍授范提出,工程教育管理者、工科教师和工程教育研究者要充分理解工程,掌握工程哲学思维,有利于推动哲学、教育学与工学的协同。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工程传播专委会主任杨骏指出,工程传播是工程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意象、工程争议是工程传播的重要内容。华南师范大学闫坤如教授强调,工程教育是培养学生形成超越技术理性的价值理性的过程。清华大学唐潇风副教授指出,工程哲学应该作为工程教育学研究生教育的核心课程,对推动卓越工程师培养有重要价值。王大洲强调,“工程”概念有普遍性,人本身就是在工程活动中成长起来的,因此推动工程哲学教育向本科及基础教育阶段拓展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总结环节由清华大学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ICEE秘书长助理乔伟峰主持。清华大学原副校长,ICEE执行主任袁驷指出,工程哲学为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新的更高的维度,完整工程教育,不应只是传授技术,要培养具有哲学思维、系统思维、创造能力和人文关怀的人才。工程哲学教育要“源于工程、高于工程、指导工程、回归工程”。他建议多方协力,建立常态交流机制和平台,促进工程哲学教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助力工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来自全国百余所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界的不同领域与学科背景的近两百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各位专家学者积极交流观点,分享心得体会,会议在热烈的研讨氛围中圆满结束。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科学史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5年8月27日 17:33:56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dhs.tsinghua.edu.cn/?p=13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