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1日系学术例会第204期预告:陆伊骊“离华以后:苏柯仁的全球流浪与科学家身份的重构”和杜少凯“‘榜样’是如何成长的?——技能学习网络中的专家特征研究”

2025年5月21日系学术例会第204期预告:陆伊骊“离华以后:苏柯仁的全球流浪与科学家身份的重构”和杜少凯“‘榜样’是如何成长的?——技能学习网络中的专家特征研究”已关闭评论66

5月21日(周三)9:00在人文楼B206召开科学史系第204期系学术例会。报告人为科学史系陆伊骊副教授和21级博士生杜少凯同学,报告内容如下:

 

报告人:杜少凯

题目:“榜样”是如何成长的?——技能学习网络中的专家特征研究

简介:在技能密集型社会群体中,专家作为“榜样”对群体中的个体学习和决策具有显著影响。本研究基于主体建模方法,构建了技能学习网络模型,探讨了学习者特征(如耐心与记忆力)与专家特征之间的交互机制。研究发现,具备更高探索能力的学习者更容易识别出技能等级更高的专家,从而能够达成更优的群体学习效果。而在专家策略上,专注于强化某一技能(取长型)的专家比平均发展各技能(补短型)的专家能够更有效的获得群体认可和影响力。此外,不同初始网络结构对最终专家地位影响有限,表明专家影响力主要由动态学习过程所驱动。总而言之,本研究揭示了“榜样”形成的机制,为理解专业技能的社会学习、专家识别过程与学习策略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后续结合案例进行实证验证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报告人:陆伊骊

题目:离华以后:苏柯仁的全球流浪与科学家身份的重构

简介:苏柯仁(Arthur de Carle Sowerby,1885–1954)是20世纪上半叶活跃于中国的博物学家,其生涯横跨殖民科学、博物馆建设、科学传播与战时流散。1946年9月15日,苏柯仁携第三任妻子爱丽丝(Alice Muriel Sowerby)离开上海,登上‘波尔克总统号’轮船,结束了他与中国长达半个世纪的羁绊。本次报告以苏柯仁未公开的私人日记为核心史料,结合其家族档案与书信,探讨他离开中国后的全球漂泊如何重塑其科学实践与身份认同。这一研究不仅填补了科学传记的空白,更揭示了冷战初期西方博物学家在非殖民化浪潮中的困境。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科学史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5年5月19日 08:47:2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dhs.tsinghua.edu.cn/?p=13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