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6日系学术例会第200期纪要:张修麟“正声正国:乐律学与20世纪中国的国家建设”和温展鸿“以身作则:视障者的知识建构与社会技术想象”

2025年4月16日系学术例会第200期纪要:张修麟“正声正国:乐律学与20世纪中国的国家建设”和温展鸿“以身作则:视障者的知识建构与社会技术想象”已关闭评论168

2025年4月16日上午,科学史系召开第200期学术例会。报告人为科学史系22级硕士生张修麟同学和23级硕士生温展鸿同学。

2025年4月16日系学术例会第200期纪要:张修麟“正声正国:乐律学与20世纪中国的国家建设”和温展鸿“以身作则:视障者的知识建构与社会技术想象”

张修麟汇报了关于“正声正国:乐律学与20世纪中国的国家建设”的研究。汇报首先回顾了中国乐律史的基本问题和新近动向,指出语境主义、科学知识社会学研究视角的发展。然后以中国历史上乐律与政制的协同生产的历史脉络出发,考察了赵元任、刘复、王光祈等20世纪学者的跨学科声学工作,特别是其间声调语音学知识和调律知识之间密集的跨学科流通,这成全了他们建立将乐律和汉语声调标准化的实验室秩序,进而建造了中国作为民族国家的声景。进而批判性地反思了欧洲惯例的十二平均律如何借助他们的声学事业被采纳为中国民族音乐的标准,这最终摧毁了中国本土律制的多样性并造成大量地方性音乐-调音知识的流失。采取STS与HPS的编史学进路,报告从乐器改革的物质铭刻和现代中国乐律学家在测音和计算拟合工作中的认识论预设两个维度,追溯了十二平均律赖以重塑中国调音实践的微妙而深刻的机制。

2025年4月16日系学术例会第200期纪要:张修麟“正声正国:乐律学与20世纪中国的国家建设”和温展鸿“以身作则:视障者的知识建构与社会技术想象”

讨论环节,孙承晟老师讨论了朱载堉在十二平均律事业上的历史地位;蒋澈老师对报告中对古典中国的“律同度量衡”传统的刻板化表述做出提醒;王巍老师则建议进一步关注赵元任、刘复在诗歌格律上的思考与实践。严弼宸老师、汪致庸同学则分享了20世纪在京剧以及更广泛的传统工艺变革进程中的许多高度相关的历史现象,丰富和充实了报告的研究论题。

2025年4月16日系学术例会第200期纪要:张修麟“正声正国:乐律学与20世纪中国的国家建设”和温展鸿“以身作则:视障者的知识建构与社会技术想象”

报告人温展鸿汇报了关于“以身作则:视障者的知识建构与社会技术想象”的研究。首先,报告以“残障”概念的三次转向为起点,区分了从个人模式、医学模式再到社会模式的概念变化史,并重新定位了这项研究中涉及的视障者应处的社会语境。随后,就视听之间的差异,报告人指出,先天盲人迈克尔·梅术后无法处理视觉信息的案例及视障者对影像和文字的理解正印证了感官认知的不可通约性——视觉与触觉/听觉事实上构成了不同的“格式塔系统”。

狄德罗早在18世纪便借盲人数学家桑德森提出“触觉几何学”的可能,而当代的视障者则通过“公鸡地图”来理解地理方位、以音形逻辑来感知音乐,这些都进一步凸显了非视觉认知的可能性。这种认知重构不仅依赖单一感官,更借由“通感”来实现多维感官的共振。报告人随后介绍了更多在田野调查与访谈中的实例并指出,视障者并非只是被动地接受技术适配,而是通过“通感”的方式来主动重构技术的逻辑,将听觉、触觉与身体经验熔铸为新的知识形式。例如,非视觉摄影作品《小腿的情人》就以触痛感替代视觉凝视,这些实例都体现了拉图尔所言身体的“接合性”——身体会在与技术、环境的互动中不断生成新的感知模式。

2025年4月16日系学术例会第200期纪要:张修麟“正声正国:乐律学与20世纪中国的国家建设”和温展鸿“以身作则:视障者的知识建构与社会技术想象”

最后,报告人对前述材料进行总结并指出,当前技术发展正陷入追求单一感官的困境。AI拟人化语音引发的“恐怖谷效应”暴露出技术越界替代人类感知的风险,而当下技术变革与视觉的互构则挤压了视障者的表达空间。基于此,我们应努力重塑社会对技术的整体想象:一方面需承认不同感官范式的认知合法性,如听觉的环绕性、触觉的稳固性对视觉线性叙事的补充;另一方面,我们应以“通感”为纽带,推动技术设计从“助残“转向“主残”。这种转向不仅要求技术的发展需考虑对多元感官的接纳,更需要我们谨慎地在身体和技术之间重新划定边界。

会后,王巍、蒋澈、刘骁及孙承晟老师都对报告进行了点评建议。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科学史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5年4月18日 09:24:2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dhs.tsinghua.edu.cn/?p=1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