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5日上午,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第191期学术例会在人文楼B206举行,报告人为科学史系王巍教授与19级博士生高音笛同学。
王巍教授做了“经济学模型中的预期效用理论”的报告。预期效用理论(Expected Utility Theory,简称EUT)不仅是经济学与决策理论的基础,也是哲学中的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也译作“效益主义”)的核心。但是近年来,EUT受到很多批评:效用(Utility)概念如何定义?EUT的实在论与建构论之争;EUT会遇到很多反例;但如果没有反例,EUT又不可证伪!
王巍试图为EUT辩护:实在论与建构论之争并不影响EUT本身成立;那些反例都可以得到EUT的正面回应。逻辑经验主义也为EUT辩护提供了宝贵遗产:EUT基本符合卡尔纳普(Rudolf Carnap)提出的定量概念五大条件;亨普尔(C.G. Hempel)建议放宽认知意义的判断标准,“效用”目前是经济学中进步融贯的概念;蒯因(W. Quine)批评分析-综合的截然二分,EUT有一定的分析性,但应用有效,并不影响其科学性。
王巍认为,EUT正当性的核心在于能否证明“效用”概念满足卡尔纳普的“规定刻度的精确形式”:EDM(a,b,c,d),则M(a)-M(b)=M(c)-M(d)?如果人类的“效用”赋值像或应该像水银温度计(而非水或温精制作的温度计)满足“等值条件”,那么“效用”就可以是实在论式的基数;但如果不可以,那么“效用”更多是建构论式的序数。
报告后,吴国盛老师、刘骁老师、卢峰峰同学、杜少凯同学等师生同王巍老师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第二位报告人是科学史系博士生高音笛同学,她的报告题目是“理论作为工具:社会实践理论能做什么?”。本次报告的内容属于报告人对社会理论研究领域新书《晚期现代社会的危机:社会理论能做什么?》(2024(2021))的评介,报告人按照书籍作者、书籍译者、译者推荐、书籍出版背景等顺序对这本书的作者、内容、框架进行了介绍。在内容部分主要对莱克维茨的社会实践论进行详细介绍。
这本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两位作者——安德雷亚斯·莱克维茨(Andreas Reckwitz,1970年-)与哈特穆特·罗萨(Hartmut Rosa,1965-),各自的社会理论与二者的对谈。莱克维茨将社会理论划分为社会事物理论和社会体理论,并提供了相应的理论工具——实践理论与晚期现代社会论。根据莱克维茨,把理论作为工具,无论是用来分析社会事物的社会实践理论还是对社会形态进行判断的晚期现代社会论都是理论工具箱中的工具,他主张以实验的态度拥抱理论语言的多样性,对不同的理解世界的方式怀有实用主义的开放精神。
罗萨则为现代社会的形态与动力提供了六块理论“基石”,以此系统性地勾勒社会理论蓝图并提供最佳说明。根据罗萨,社会不仅是一种结构,其增长、加速与创新需要一种推动力量才能说明,他从两种人称视角与三个说明层次出发,来界定现代社会形态在结构上的自身逻辑与文化上的推动力。在本书的第三部分则收录了两位学者围绕现代性概念进行的对谈。
本书的译者是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郑作彧,2012年获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博士学位,译文精简流畅,同时附上了译者导言——梳理了两位学者的发表简历。译者的主要译著以罗萨的作品为主。
本评介的推荐语诚如本书腰封所言:“两位莱布尼茨奖得主、享誉国际的理论双星共同把脉危机中的现代社会”。报告人认为,本书有助于读者在一个比较小的篇幅内对当代德国社会学界的两位“理论新星”的主要理论及其核心概念有比较完整的把握。在此之外,也在考虑如何更好地使用这一理论工具丰富学位论文的写作。
报告结束后,沈宇斌老师、吴国盛老师、王巍老师、蒋撤老师、张修麟同学分别就莱克维茨的社会实践论与报告人的学位论文研究对象之实践理论的关系、社会科学的研究层次、莱克维茨的“时间体制”的定义、科学实践与科学实验概念的精确度及确定学位论文研究小同行等问题提出问题和建议,这些问题和建议在帮助报告人更好地理解这一文本的同时,也提供了关于学位论文如何进一步推进的宝贵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