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8日上午,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第190期学术例会在人文楼B206举行,报告人为科学史系18级博士生张赫原同学和23级硕士生杜俊文同学。
张赫原同学报告的题目是“哲学自我遗忘的拯救:雅斯贝尔斯论科学与哲学的对照关系”。张赫原将博士论文的两个章节(关于科学的部分)进行提炼和总结,并呈现为这次的报告内容。
张赫原的报告分为如下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 1883-1969)对哲学的讨论是基于“哲学的自我遗忘”为起始点的。“哲学科学化”力图拯救哲学,却恰恰导致了哲学的自我遗忘。对“哲学科学化”展开批评成为了雅斯贝尔斯哲学思考的前提。张赫原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一,哲学科学化倾向的起因与强化。这集中对培根、笛卡尔以及胡塞尔、李凯尔特、卡尔纳普的讨论。其二,对哲学科学化批评的具体展开。这包括对界限、对象、方法和真理的讨论。其三,对雅斯贝尔斯批评的哲学解读。界限:涉及雅斯贝尔斯对哲学与科学的理解,更具体来说是“实存”与“一般意识”的理解。对象:涉及雅斯贝尔斯对“世界之中存在”的理解。方法:涉及科学的“主—客体分裂”以及哲学的“实存阐明”和“密码解读”。真理:涉及雅斯贝尔斯“统摄本体论”下的多重真理观。第二个部分,为了破解“哲学的自我遗忘”困境,需要澄清何为真正的哲学。张赫原认为,于雅斯贝尔斯而言,对于真正哲学的澄清需要有一个对照,那就是首先需要澄清何为真正的科学。只有明晰科学的特征与使命,才能知晓哲学的特征与使命。在此基础上,科学与哲学的“对照关系”成为雅斯贝尔斯关注的核心议题。张赫原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一,科学的特征与使命。包括三个“一般科学”特征和七个“现代科学”特征。科学的四重使命:坚守科学的态度、拒绝科学的迷信、探索世界之中的存在以及集中科学真理的同时保持开放性。其二,哲学的特征与使命。包括哲学的五个主要特征。哲学的四重使命:对“实存”的关注、对“实存阐明”和“形而上学”的探索,以及集中呈现为一种哲学信仰的样态。其三,科学与哲学的对照关系。张赫原提出了理解雅斯贝尔斯科学与哲学关系的两种具体状态:以知识和非知识为分析基础的“间距状态”以及以事实性提供和意义性赋予为基础的“统合状态”。第三个部分,张赫原对雅斯贝尔斯的科学观进行总体性评析。其一,纠偏:科学的疏离与偏差。张赫原使用“科学纠偏观”(国内雅斯贝尔斯研究专家鲁路老师与张赫原在讨论中所共同生发的概念)概括雅斯贝尔斯对科学的批评。其二,对照:科学与哲学的平等交往。张赫原将推进以色列雅斯贝尔斯研究专家Ronny Miron教授的工作,尝试回应“关系性”中的“平等性”这一问题。其三,超越:对科学世界的升华。张赫原将在鲁路老师对超越问题的关注以及瑞典雅斯贝尔斯研究专家Mats Andren教授对虚无主义关注的启发下,阐释雅斯贝尔斯对科学世界的超越。
报告结束之后,王巍教授、沈宇斌副教授和刘骁助理教授分别对张赫原的报告提出了许多宝贵和受益的建议与指导。王巍教授指出,第一,要将“哲学科学化”这一概念解释的更为清楚。就维也纳学派来说,他们没说过要进行哲学的科学化。在石里克那里,科学与哲学是分开的。但是,奎因的确认为哲学就是科学。另外,波普尔、亨普尔也认为,physics离不开metaphysics。第二,报告中提出的某些概念需要进一步论证和说明。例如,“世界本身的统一”是需要论证的。还有,这种统一是不是一件好事?“统一”和“自由”又如何调和呢?第三,写作方面。不要空对空的谈论概念,诸如“实存”过于抽象。类似这样的大概念可以结合一些生活经验或举例分析。刘骁助理教授对张赫原提出的“间距状态”和“统合状态”进行了更深的追问和思考。沈宇斌副教授指出,“科学纠偏观”这一术语是否应该再斟酌和思考一下。如果说要纠偏的话,那么“正”在哪里?沈老师鼓励张赫原更进一步做出自己的批判性思考,并鼓励与既往研究学者进行更多和更深对话的可能性。最后,三位老师都鼓励和支持张赫原继续努力,进一步推动写作和拓展雅斯贝尔斯研究。三位老师一致认为张赫原完成和通过了年度进展考核。
杜俊文同学报告的题目是“帕特里克·苏佩斯(Patrick Suppes)的多元主义线索——表征、不变性与模型”。通过与当下科学多元主义的关联、介绍苏佩斯的生平、目前学术界对其多元主义思想的研究与可能的思路四个部分进行探讨。首先,目前科学多元主义主(scientific pluralism)要进路承袭苏佩斯于1978年提出的“科学的多元性”方案,以科学实践中方法论与形而上学的反还原主义进路反驳“统一科学”方案,他也因此被称为“科学多元主义先驱”。其次,苏佩斯一生著述、奖项与荣誉丰硕,在多个领域有所研究,如神经心理学、概率论、教育哲学等。他是一位“多元的科学实践者”。再次,基于欧内斯特·内格尔(Ernest Nagel)的反对“逻辑经验主义”时提出的“语境论自然主义”思想,他提出一种整合了实用主义与经验主义的“概率经验主义”与“公理集合论”两套体系,提供了方法论上的科学多元主义思想线索。以及,科学结构的表征通常是科学模型与理论的形式,它们直接对应的对象拥有一种不变性,属于恒定的现象或者说对象的集合的特性。这位某种多元主义提供了形而上学基础。最后,杜俊文根据目前学术界的研究与有限的关注情形提出需要重新审视苏佩斯思想中的多元主义线索,启发当下科学多元主义的发展。
汇报结束后,与会师生围绕论文结构与科学实践案例展开深入讨论,刘骁老师就苏佩斯的背景提供更多信息,为后续研究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