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1日上午,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第189期学术例会在人文楼B206举行,报告人为科学史系23级硕士生汪致庸同学和23级硕士生刘子琪同学。
汪致庸的报告题目是“蜂窝煤在中国的引入、传播与使用”。本次报告的题目亦是汇报人硕士开题的课题。
汪致庸首先介绍了蜂窝煤。蜂窝煤是一种在我国和亚洲其他地区广泛的技术。蜂窝煤是一种型煤,整体成圆柱体,并具有上下贯通的若干孔洞。这种技术一般用于家庭当中的取暖与烹饪。当前在科学史学界,对于蜂窝煤这一技术尚未有专门的研究,但蜂窝煤能够关联的研究主题较为广泛,包括能源史、环境史、日常技术等。对于中国能源史这一领域而言,现有的研究多聚焦于中国近现代能源的开采、生产与流通,聚焦于能源末端消费的研究较为少见,而围绕着蜂窝煤的研究能够填补关于这一领域的学术空缺。在方法论上,汪致庸的研究主要参照David Edgerton的“使用中的技术”进路,将视角重心从技术的发明与创新转向技术漫长、多变与复杂的使用过程中。
汪致庸计划将其研究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蜂窝煤本身的属性与技术特征。第二部分讨论蜂窝煤发明至引入中国的过程。第三部分讨论蜂窝煤在中国的传播与使用。就蜂窝煤本身的属性与技术特征而言,其具有多重多样的优势和较为显著的特征。蜂窝煤的技术门槛较低,但却具有节省煤炭、利于室内空间清洁、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等多面的显著优势。同时,其需要使用形状适配的炉具方能使用,这一显著特征也使得蜂窝煤的推广与使用需要与炉具协同发展。蜂窝煤发明与引入中国的过程,就目前整理的史料而言有三种不同的宣称,分别为日本发明与引入说,郭文德于1950年发明说,与李子实30年代发明说。综合当前的史料,可以推断蜂窝煤由日本人发明,并引入中国东北地区与北京,郭文德于1950年依据友人先前所见日本人使用炉具通过逆向工程的形式在山东德州复现了蜂窝煤的生产与使用,而李子实在20世纪30年代,将蜂窝煤宣称为自己的发明,命名为“文化燃料”并引入中国南京生产。至1957年,北京市计划委员会发布《怎样烧好蜂窝煤炉》,此时蜂窝煤可以确定已经获得官方的认识、支持与推广,可以认为已经被稳定地引入中国,并开始全国范围的推广与使用。蜂窝煤的推广与使用同样是漫长而复杂的过程,1957年推广蜂窝煤时主要强调蜂窝煤节约煤炭,而80年代在北京推广蜂窝煤时则强调蜂窝煤对于空气污染的功用。直至80年代,全国范围内的蜂窝煤普及率都较为有限,其中包含了经济、技术、地方气候等复杂原因。
对于进一步的研究,汪致庸计划采取包括实物实践、基于史料的定量分析,以及与其他同类同功能技术的对比分析等研究进路。
在汇报结束后,刘骁老师,王哲然老师,王巍老师,沈宇斌老师、孙承晟老师、刘年凯老师和蒋澈老师都对于汇报人的研究给出宝贵的建议。刘骁老师建议明确本研究的时间跨度和不同阶段之间的重要时间点划分。王哲然老师认为有关于蜂窝煤的研究还可以带入日常生活史的研究视角。王巍老师认为应当从科学的角度对于蜂窝煤的特征特点加以描述,并认为应当关注蜂窝煤伴随的其他一系列技术体系,如蜂窝煤炉、煤渣铺路等等。各位老师还结合自身使用蜂窝煤的经验与经历展开了非常丰富的讨论。
刘子琪同学报告的题目是“唐迪行星天文钟复原研究”。在引言部分,她通过分析唐迪行星天文钟(Astrarium/Planetarium)的构造,指出仪器上下两个部分分别对应于天文演示传统和计时传统,展示了两种传统的融合,是中世纪科学技术成就的杰出代表。随后,刘子琪同学引入格哈德•多恩-范罗苏姆(Gerhard Dohrn-van Rossum)关于早期机械钟溯源的观点,认为机械钟很可能是欧洲独立发展的产物,讨论了仪器产生的技术背景。中世纪机械钟包括重力驱动、齿轮传动装置、擒纵或调节装置、打击或指示形式的显示装置四个部分,其中擒纵和调节机制是机械钟的创新特征,而唐迪钟稿本记录了最早的立轴摆杆式擒纵器变体,提供了早期机械钟的详细记载,以及技术出现的明确证据,是一项里程碑式的成就。接着,报告人介绍唐迪行星天文钟的建造者以及其在14至16世纪的史料记载情况,考察仪器的生命史,并进一步阐释自己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仪器生命史的梳理、稿本分析和仪器复原三个方面。最后,刘子琪同学全面梳理唐迪行星天文钟话题下的原始文献和研究文献,系统汇总已掌握的写本材料,全面考察本领域的研究现状。她就威尼斯写本和帕多瓦写本是否为唐迪本人所作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提供了相应的史料支撑。
报告结束后,与会师生围绕机械钟溯源的两种路径、复原研究评价机制等展开深入讨论,其中蒋澈老师对“manuscript”的翻译问题进行纠正,并补充现存写本可以划分为A、B、C三个传本,为后续研究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