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7日上午,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第187期学术例会在人文楼B206举行,报告人为科学史系助理教授刘骁老师和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博士后刘元慧老师。
刘元慧老师的报告介绍了玛丽·居里的早期镭研究网络。国际放射性研究的前十五年,这门新科学以科学家玛丽·居里与元素镭为双重中心得以发展。在这十五年内,玛丽·居里从接管皮埃尔·居里教席附属实验室到组建当时科研生产力最强的放射性实验室团队;从独立在实验室提纯纯镭到扶植与居里实验室深度绑定的工业界代表;从发现镭的医疗价值(尤指在癌症治疗方面)到介入镭医疗的早期发展从而获得医学界和官方的鼎立支持,围绕居里实验室形成了以“科学-工业-医疗”为中心结构的镭研究网络。十五年内,她先后通过材料垄断、技术垄断、标准垄断建立和巩固自己在镭研究方面的绝对权威。
刘元慧认为,镭研究是多群体共同运作的结果。科学家为镭工业和镭医疗提供原料、技术、仪器、计量学,工业界为科学家提供放射性原材料所必须的工业处理。 镭工业及国际镭市场的形成为镭研究提供了支撑,使得镭研究打破学院和国家垄断,在社会层面形成了有效的金融资助体系和需求链条。 镭的医学功用,作为镭市场发展的根本动力。带来了对镭盐产品的大量需求,激发了全社会对镭制品的追捧和神话,促成了镭工业的蓬勃发展,从而支持了镭的科学研究。
刘元慧展示了一系列原始档案材料,包括居里实验室与镭公司的合作协议、卢瑟福等科学家之间的通信,呈现了玛丽·居里作为科学家介入工业、医疗等领域的合作模式。
与会师生进行了讨论。刘骁老师、孙承晟老师就玛丽·居里的科学家形象与新的人物研究纲领方面进行了讨论,沈宇斌老师评论这一研究可以与科学史名作Lords of the Fly在框架和研究方法上进行对话。
刘骁老师报告的题目是“气象学在农村地区的发展:民国时期气象学对盐业相关领域的推动”。报告首先指出目前对于盐的研究仍较为欠缺,而报告人认为研究气象学与盐业的关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此外,在现代气象学传入我国的初期,如何推动其在农村地区的应用也是气象史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报告人通过两个事例来进行陈述,分别是军山气象台和两浙盐务管理局。在实业家张謇的支持下,军山气象台的建立为盐垦公司提供了气象数据,但是对于个人的过度依赖也导致了军山气象台后期逐渐走向衰落。相反,两浙盐务管理局优先考虑经济利益,通过与官方气象部门合作,建立了自己的简易气象网络,并有效地应用气象信息来服务盐业生产。在结论部分,报告人评估了气象在促进农村地区现代化方面的作用,认为经济发展的需求在扩大气象服务范围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因此,对于民国时期气象发展的研究主体不应局限在中央气象机构,还应考虑到地方实体的角色。
报告结束后,刘年凯老师建议对两浙盐务管理局在新中国成立后的阶段有所涉及,以便对气象计划的最终落实有更清晰的认识。沈宇斌老师建议在史料方面挖掘更多的细节,比如底层的设计、地方性的问题、农村地区的现代化,盐业与气象学关系的持续性等,而对于文章两个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沈老师也建议在行文结构中需要有更多的思考。黄鑫同学认为可以从科学仪器的角度来进行一些阐述,例如盐业发展对气象学的推动,同时对于不同的盐的来源问题应有一定的论述以服务于文章的论点。孙承晟老师认为张謇所经营的盐垦公司模式可以进行适当的阐述。刘柯含老师认为盐业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并询问了文章从政治的角度来进行分析的可能性。刘骁老师就上述问题和建议与老师同学们进行了回应和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