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6日上午,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在蒙民伟人文楼B206举办第184期系学术例会,报告人为科学史系副教授王哲然老师和博士后郑翌骅老师。
王哲然老师汇报的题目是“17-18世纪清宫科学仪器的欧洲制造者”。他首先指出,清代宫廷所藏科学仪器有两大主要来源,一是“自制”,即在来华传教士监督下由清宫造办处制造,二为“进口”,即在欧洲制造,由来华使团或传教士带入宫中。“进口”科学仪器往往构成本土仪器制造的范例,但对它们的研究目前还十分有限。根据仪器上铭文,可以了解仪器的制造者、制造年代等信息。报告人的研究以现有文献资料为依据,总共调查32件康乾时期清宫“进口”科学仪器,确定出16位欧洲仪器制造者。这些工匠集中于英法两国,其中英国12位,法国4位。报告人较为详细地介绍了这些制造者的生平、职业道路等,指出他们皆为17-18世纪具有一定国际声誉的仪器制造者,且与欧洲王室和科学社团存在交集。英国工匠数量远多于法国,反映了这一时期两国科学仪器制造水平上的差距。报告人最后总结,该研究将为在全球史视角下理解清初西学东渐历程打开全新思路,并为三年后清华科博与故宫的合作展览提供学理支撑。
报告结束后,蒋澈、吴国盛、孙承晟、沈宇斌、刘年凯等老师分别就科学仪器在宫中命名、登记、使用情况,清宫与科学仪器相关的档案文献,欧洲工匠是否存留仪器售卖记录等问题与报告人展开交流讨论。
郑翌骅老师报告的题目是“张思训太平浑仪与两宋时期的转轮经藏”。报告主要讨论了太平浑仪的史料记载和复原的难题。
与苏颂的水运仪象台相比,太平浑仪的相关信息较为零散,未能像《新仪象法要》那样有系统的书稿留存,相关记载散见于《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会要》、《进仪象状》、《玉海》和《宋史》等文献中。文献记载描述了太平浑仪具有多层木楼架结构、轮轴阙柱支撑、自动报时功能以及仰观星象的特点。尽管已有学者通过现存文献和天文仪器史料对太平浑仪进行了初步复原,但现有复原在具体结构上依据有限,且多集中于对仰观功能的讨论,而忽略了对结构合理性的关注度。例如,某些学者推测太平浑仪的天象表演系统可能为假天仪雏形,但在结构实现上难以支持大跨度的建筑设计。特别是大型木构件的制作和支撑问题,复原的结果缺乏稳定性,难以满足运行需求。基于目前已知的史料和现存遗迹,报告人提出将太平浑仪的部分结构与佛教寺院中的转轮经藏相结合的可能性。转轮经藏是一种起源于南梁的旋转式藏经装置,为不识字或没时间诵经的信众提供积累功德的方式。宋元时期,随着大藏经的普及和佛教信仰的深入,转轮经藏的建造进入了一个兴盛期。宋代文献和建筑记录中广泛出现了转轮经藏的分布和构造信息,尤其在南宋时期,数量激增并遍布大江南北。《营造法式》详细记录了其结构,包括内外二槽的平面划分和以中轴系统支撑的旋转机构,明确了转轮经藏的各层结构与其力学支撑系统。报告最后探讨了太平浑仪与转轮经藏在结构上的潜在联系,认为转轮经藏的八边形平面布局和中心轴支撑的设计可能为太平浑仪的复原提供了有力的参照。这一八边形结构在转轮经藏的实例中得到广泛验证,且具备稳定的支撑体系,因此或可借鉴到太平浑仪复原中,以克服目前对其具体形制复原的诸多技术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