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30日系学术例会第183期纪要:葛业静“唐宋之际道教对佛教、景教天文学的回应——重访杜光庭的天文实践”和杜少凯“如何理解认知景观?——基于认知产物的认知景观模型细分与发展”

2024年10月30日系学术例会第183期纪要:葛业静“唐宋之际道教对佛教、景教天文学的回应——重访杜光庭的天文实践”和杜少凯“如何理解认知景观?——基于认知产物的认知景观模型细分与发展”已关闭评论1,121

2024年10月30日上午,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在蒙民伟人文楼B206举办第183期系学术例会,报告人为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助理研究员、博雅博士后葛业静老师和科学史系21级博士生杜少凯同学。

2024年10月30日系学术例会第183期纪要:葛业静“唐宋之际道教对佛教、景教天文学的回应——重访杜光庭的天文实践”和杜少凯“如何理解认知景观?——基于认知产物的认知景观模型细分与发展”

葛业静报告的题目是“唐宋之际道教对佛教、景教天文学的回应——重访杜光庭的天文实践”。报告人从道教天文学家杜光庭《广成集》的实证案例出发,关注唐宋之际道教对佛教、景教天文学的回应,揭示中国本土从业者对域外天文学跨文明、跨宗教融通的贡献。报告人首先运用文献分析、天象回推等方法,展示杜光庭占测天象的过程,提出关于十一曜、十一曜躔度文献形成时间的看法。然后通过详细的分析,认为基于天文历算的斋醮仪式实践,构成了杜光庭计算宇宙自然和回应动态变化的重要手段。报告人表示,杜光庭是融合佛教、景教和中国数理天文学的学者典范,对推动中外天文学的合流及新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在这一趋势影响下,道教形成了致力于传播和创新域外天文学的若干社区。最后,报告人指出,杜光庭实践印度、波斯等外来天文学,构成了中华文明吸收、同化外来科学知识的典型案例。这一案例表明,面对外来科学知识,中国人并非全盘吸收照章全收抑或一味排斥全面否定,而是在立足中华文明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内化并升级改造,最后实现对原有科学知识的超越。这一案例还表明,自古以来中国人对于外来科学知识的态度是积极的,是开放的,是充满智慧的,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蕴含着深刻的科学理性与务实的一面。

2024年10月30日系学术例会第183期纪要:葛业静“唐宋之际道教对佛教、景教天文学的回应——重访杜光庭的天文实践”和杜少凯“如何理解认知景观?——基于认知产物的认知景观模型细分与发展”

报告结束后,沈宇斌老师、孙承晟老师、王哲然老师等分别就蜀地印刷经济、域外天文学来华路线、来华波斯景教家族及其对天文学的贡献、古代中国如何计算月亮位置、丝绸之路西端与东端天文学传播的异同、道教天文学作品的年代等问题与报告人展开了热烈讨论。

2024年10月30日系学术例会第183期纪要:葛业静“唐宋之际道教对佛教、景教天文学的回应——重访杜光庭的天文实践”和杜少凯“如何理解认知景观?——基于认知产物的认知景观模型细分与发展”

杜少凯的报告题目是“如何理解认知景观?——基于认知产物的认知景观模型细分与发展”。报告开篇介绍了选题的起源,并简要回顾了哲学界利用计算机模拟方法研究科学共同体认知特点的相关发展。随后,报告人概述了当前主流的两种哲学模型:赌博机模型(bandit model)和认知景观模型(epistemic landscape model),并对各模型的特点进行了介绍。

报告人尤其关注认知景观模型中存在的挑战,他比较了已有研究中评价认知表现的四种主要标准,指出这些标准之间实际上存在张力,分别适用于评估科学共同体在产出“可共享的”(shareable)认知成果和“优先化的”(prioritized)认知成果上的表现。因此,他提出相关研究应将认知景观模型细分为对应的“可共享的”与“优先化的”两种认知景观。

2024年10月30日系学术例会第183期纪要:葛业静“唐宋之际道教对佛教、景教天文学的回应——重访杜光庭的天文实践”和杜少凯“如何理解认知景观?——基于认知产物的认知景观模型细分与发展”

通过模拟分析,报告人发现,相似的科学共同体行为规则在这两种认知景观中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现象。同时,相似的现象在不同认知景观中也需要通过不同的机制进行解释。因此,这一细分具有实际研究意义。在报告的最后,报告人进一步探讨了认知景观模型中的“峰值发现率”这一参数的潜在含义,并对其对实际科研评价标准的启示进行了解读。

报告结束后,张修麟同学、李立晨同学、孙承晟老师和王巍老师分别就认知景观模型中的崎岖程度、峰值数量等参数细节,模型的适用对象,以及研究结果的意义诠释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与交流。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科学史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4年11月1日 08:53:31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dhs.tsinghua.edu.cn/?p=12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