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3日系学术例会第182期纪要:孙承晟“中西交流史的学术史回顾(1900—1949)”和杜明禹“顶层设计与亡‘羊’补牢:苏联辐射安全体系的创建(1945—1953)”

2024年10月23日系学术例会第182期纪要:孙承晟“中西交流史的学术史回顾(1900—1949)”和杜明禹“顶层设计与亡‘羊’补牢:苏联辐射安全体系的创建(1945—1953)”已关闭评论1,144

2024年10月23日上午,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在蒙民伟人文楼B206举办第182期系学术例会,报告人为科学史系孙承晟教授和18级博士生杜明禹同学。

2024年10月23日系学术例会第182期纪要:孙承晟“中西交流史的学术史回顾(1900—1949)”和杜明禹“顶层设计与亡‘羊’补牢:苏联辐射安全体系的创建(1945—1953)”

孙承晟老师报告的题目是“中西交流史的学术史回顾(1900—1949)”。报告首先指出中西交流史(早期被称为中西交通史或中西关系史)以16世纪地理大发现为界可大体分为丝绸之路时期和明清新航路时期;1900至1949年的断代只是一个大概的界定,以此试图概要性地反映中国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西交流史研究。孙承晟老师接着介绍了英国学者亨利・玉尔和他的《中国和通往中国之路》,正是在这本书中基本奠定了“中西交通史”的框架。稍后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明确提出“丝绸之路”的概念,进一步推进了丝绸之路上中西交流的研究。丝绸之路上中国和西方之间的交流成为欧洲汉学家和东方学者的热门议题。随着16世纪地理大发现,西方商人、传教士、使团怀着寻找财富、传播福音、建立外交等目标,纷纷沿着新开辟的航线来到东方。明清时期的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也逐渐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教会人士费赖之、汾屠立、德礼贤、裴化行、苏慧廉、魏特、惠泽霖等在史料搜求、文献整理、人物研究等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中国的中西交流史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1920年,陈衡哲在芝加哥大学以中西交流史的论文获得硕士学位,随即在北京大学首开“欧亚交通史”的课程。此后类似的课程分别在不同学校开设。研究方面则以陈垣、张星烺、冯承钧、向达、方豪等最为重要。他们的大量著述不仅为中国的中西交流史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试图打通丝绸之路时期和明清时期的中西交流,反映了他们的宽阔视野。孙承晟老师最后介绍了中国当前中西交流史研究的现状,并对挖掘和重视前人的研究提出自己的看法。

2024年10月23日系学术例会第182期纪要:孙承晟“中西交流史的学术史回顾(1900—1949)”和杜明禹“顶层设计与亡‘羊’补牢:苏联辐射安全体系的创建(1945—1953)”

报告结束后,吴国盛老师、鲁博林老师、沈宇斌老师、蒋澈老师、刘年凯老师、刘骁老师、孔德睿同学分别就“中西交通史”概念的演化、丝绸之路上的思想观念交流、方豪的著作、前人研究文献的获取、陈衡哲的美国求学情况、中俄之间的交流、德礼贤的学术生涯等问题与孙老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2024年10月23日系学术例会第182期纪要:孙承晟“中西交流史的学术史回顾(1900—1949)”和杜明禹“顶层设计与亡‘羊’补牢:苏联辐射安全体系的创建(1945—1953)”

第二位报告人是科学史系博士生杜明禹同学,他的报告题目是“顶层设计与亡‘羊’补牢:苏联辐射安全体系的创建(1945—1953)”。本次报告的内容属于报告人博士论文的第一部分,报告人按照研究背景与问题、资料来源、主要内容和结论的顺序介绍了苏联核工业早期阶段辐射安全体系雏形形成的历史。首先,报告人提出“辐射安全”作为“在不反核的前提下,批判性书写核历史”母题的可能性,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辐射安全体系”的概念做出创新阐释。在提出问题和介绍史料来源后,报告人从苏联核工业早期辐射安全体系的组织监管、科技研发与标准法规三个要素分别进行介绍,尤其关注到在首批核设施多次超剂量事故的背景下,苏联辐射安全体系如何应急响应,从而做到亡“羊”补牢的历史。最后,报告人对苏联核工业早期辐射安全体系的架构进行了总结性的梳理,并特别强调了辐射灾难之于辐射安全体系演变的“催化作用”。

2024年10月23日系学术例会第182期纪要:孙承晟“中西交流史的学术史回顾(1900—1949)”和杜明禹“顶层设计与亡‘羊’补牢:苏联辐射安全体系的创建(1945—1953)”

报告结束后,蒋澈、沈宇斌、刘年凯、张赫原等师生同报告人围绕亲历者回忆录史料的运用、受害者赔偿、同行意识以及对核技术的阐释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科学史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4年10月24日 16:34:54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dhs.tsinghua.edu.cn/?p=12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