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8日,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在人文楼B206举办清华科史哲讲座第76讲。本次讲座由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沈宇斌老师主持,知名科学文化出版学者潘涛老师主讲,讲座题目为“竺可桢与清华”。
首先,沈老师对潘涛老师做了介绍。潘老师199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拥有丰富的学术和出版背景。从事编辑出版工作26年,先后担任过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副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总编辑和金城出版社总编辑,多次被评为“上海领军人才”和“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潘老师参与策划《哲人石丛书》、《普林斯顿科学文库》、《八面风文丛》、《辞海译丛》等科学文化丛书,同时主持了《竺可桢全集》、《技术史》、《剑桥世界人类疾病史》、《中国医史》等重量级出版项目,在2013年荣获首届“科学文化出版人”奖。他独译或合译了多部经典科学著作,如《相跃》、《从摆钟到混沌》、《上帝掷骰子吗?》等,并出版了读书随笔集《魔仆与泥人——什么不是科学》。潘老师对中国的科学史研究、翻译、出版都有重要贡献。
讲座开始,潘老师先展示了多张珍贵的竺可桢照片,并介绍照片背后的诸多历史故事。接着,潘老师叙述清华大学早期历史,从《辛丑条约》的签订、游美肄业馆的建立、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学校、再到国立清华大学在1928年成立。1910年7月,第二次留美考试举办,共录取70人,竺可桢以第28名的成绩录取。潘老师继续展示多个清华同学录史料并进行分析,从史料中呈现竺可桢的基本轨迹,并展示诸多细节,来说明竺可桢也是清华的校友。演讲的第二部分,潘老师就梅贻琦和竺可桢的互动进行历史考察,重点讲解1944年西南联大学生报考译员训练班的事宜。彼时,美国军队源源不断来到中国大后方,译员紧缺,于是便从几所重点高校中选拔学生当做译员。接着,潘老师从史料中梳理竺可桢参与的会议、报告、社交宴请活动,介绍竺可桢的朋友圈,包括陈寅恪、赵元任、梅贻琦、叶企孙、赵九章、钱学森等,凸显竺可桢与清华大学的深厚渊源。
演讲的后半部分,潘老师介绍竺可桢资料和研究的未来展望。《竺可桢全集》24卷之后的补编,已经有了很多积累。研究性质的文集《竺可桢和他的时代》即将出版。《竺可桢年谱长编》第一卷(1890—1927)也即将问世。最后,潘老师又展示了珍贵的档案、书信、日记史料,从中挖掘出诸多以前未曾知晓的历史细节,如陆鸿图的信,梅贻琦电稿、冯景兰书信、帮助解决学生烦恼、学术成果评审、和李约瑟的交往、梁思成的会面、自然科学史委员会工作等事。潘老师还列举了目前新闻和学界常使用的对竺可桢的错误措辞和描述,以及不同版本的《辞海》中竺可桢词条的变化。
演讲结束后,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的吴国盛、刘骁、沈宇斌、北京大学哲学系王骏、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胡晓江等与会师生纷纷向潘老师提问:竺可桢是气象学家,为何对教育思想特别关心?竺可桢如何可以向全国各地派出测候员?当时气候测量行业有什么组织机构和层级?竺可桢和萨顿的交集有哪些?竺可桢日记史料还有哪些值得挖掘的方向和题目?竺可桢在贵州深山里是怎么知道外界最新消息的?潘涛老师一一做了回应,并就这些问题与在场的师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撰稿:孙逸凡
审核:沈宇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