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5日上午,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在蒙民伟人文楼B206举办第179期系学术例会。本次例会特邀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历史系的宋念申教授担任第一位主讲嘉宾。他带来了主题为“当‘九州’遇见‘亚细亚’:重思利玛窦与卫匡国的中西地图学对话“的精彩报告。
宋老师通过分析利玛窦和卫匡国的地图编制,展现了两种异质宇宙观之间的对话,并试图回应两种文明是否只能冲突的问题。利玛窦所代表的来华耶稣会士以传教为根本目的,他们发现当时中国的精英士人对欧洲地图及地理知识表现出浓厚兴趣,因此开展了在华地图制作事业。在这些新地图出现之前,欧洲的宇宙观延续自中世纪天球-地球模型,将作为人居世界的球形大地分为三部分:欧罗巴、亚细亚和利未亚。而到了利玛窦时代,又增加了亚墨利加和墨瓦腊泥加,共计五大部分。这些区分与今天大陆板块分类并不相同,而是文化上的观念建构。这些地理观念体现在T-O图以及奥特柳斯1570年版《寰宇大观》等流行于欧洲的地图中。
与此同时,中国则具有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并采取“记里画方”的地图制作方式。中国地图制作是在平面方形格子框架上缩入地理信息,更相关的信息置于中央,不相关的信息放在边缘,这一做法对应着华夷关系。其中,罗洪光所作《广舆图》便是这一制图方式的重要代表。
利玛窦来到中国后,在此制作的新地图,如《坤舆万国全图》,借鉴了以《广舆图》为代表的中国地图中的信息与特征。他创造性地在编制过程中,用本土概念转译欧洲概念,其中重要内容包括:用中文“州”指称欧洲大地模型中的人居世界分部,“亚细亚”被称为“亚州”;采用张衡使用鸡子比喻解释天球模型;将天圆地方中“地方”的“方”理解为大地之本性(nature)或德性,而非单纯形状(这一点在艾儒略那里体现得更为明确);用“舆地”替代“大地”;以“万国”取代“华夷”。 不仅在中国本土发生转换与融合,传教士从中国返回欧洲后,也通过来自中国的新知识更新了欧洲人的世界意识,其中卫匡国就是一个典型例证。在返回欧洲后,他得到布劳家族支持,制作《中国新地图集》,并积极参与关于中国问题的讨论。卫匡国运用经纬度概念翻译“中国记里画方”,将大量来自《广舆图》的信息引入新地图中。他将中国定义为帝国,增加许多省份,并用province翻译省,同时坚持认为,中国文化模式并不是另一种宗教。
宋老师最后指出,利玛窦和卫匡国所做工作应视作早期全球化知识遗产的一部分。在这些知识遗产中,东西方之间界限模糊,应以融合而非简单冲突来看待。这一早期全球化现象,是东西方各自现代化萌芽交织而成之结果。
宋老师的报告结束后,与会师生积极提问,与宋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蒋澈老师询问关于利玛窦工作中的天-地关系如何?王巍老师关注到利玛窦绘制之地图在中国接受程度如何?孙承晟老师追问两个方向下传播是否存在宗旨不一致的问题:即欧洲侧重于宇宙观,而中国则偏重经验信息?刘元慧同学提问除了报告锚定之东-西差别外,还有无其他文化类型参与当时映射实践?陈雪扬老师询问《中国新地图集》中各省份编号依据为何?还有几位同学就有关摹本、计里画方可行性及《坤舆万国全图》的具体细节提出疑问。对此, 宋老师逐一给予详细且完整回应。
本次例会的第二位报告人是2023级硕士生黄鑫同学,他报告的题目为“号称包治百病的医疗神器:20世纪上半叶的紫射线治疗仪浪潮”。
他从《神奇女侠:地球一号》漫画中出现的一种具有神奇治疗能力的紫光治疗装置入手,引导大家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紫射线治疗仪。在20世纪上半叶,许多公司制造并销售紫射线治疗仪,这些设备声称能够治愈神经衰弱、皮肤病、痛风、癫痫及阑尾炎等几乎所有疾病。相关广告早已遍布各大宣传平台,紫射线治疗仪曾风靡一时,在当时西方世界几乎无处不在,人人皆知,并围绕其形成了完整且庞大的商业体系与大众文化,其流行程度可用“浪潮”一词来形容。
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藏有一款由BRANSTON公司生产的5B型紫射线治疗仪。黄鑫同学接着对该台紫射线治疗仪进行了器物研究。他探讨了紫射线治疗仪浪潮形成的原因,并提出这一现象主要得益于“科学背书”和“通灵推荐”的双重效应。作为这一浪潮中坚力量的制造商,BRANSTON公司无疑是其中佼佼者。然而,随着科学界和医学界对其疗效提出质疑,该浪潮在西方社会逐渐平息。在美国政府相关部门介入后,多家制造商遭到诉讼,其产品被没收或销毁,这标志着紫射线治疗仪在美国市场上的衰落。
尽管20世纪下半叶以来,紫射线治疗仪的热度基本消退,但至今仍有部分制造商继续生产类似设备并在某些地区进行销售。同时,也有人为这些设备撰写辩护文章。实际上,紫射线治疗仪所产生的效果更多是一种安慰作用,而这种心理安慰远超其实际疗效。在20世纪上半叶,由于许多患者面临无法医治或因费用高昂而无法接受有效医疗的问题,因此以相对低廉价格承诺“包治百病”的紫射线治疗仪给他们带来了希望。不论其是否真正有效,相较于难以承担的医疗费用,这样一台设备可以给予患者生存希望。随着信任感增加,心理安慰也随之增强。
对于没有严重疾病的人而言,这种器械还象征着变得更健康与美丽的新机会。尽管它可能并无实质效果,但信任推动了安慰效应。当信仰越深厚时,其安慰效果便越强烈,从而使这场浪潮愈加激烈。这又进一步加深了民众对此类产品的信仰。如果不加干预地循环下去,那么最终可能形成一种名为“紫射线治疗仪”的现代宗教与迷信现象。
在报告的最后,黄鑫同学还进行了拓展,分别以“太赫兹”、“科学医学的划界”以及“从医学虚无主义走向医学多元主义”为题进行讨论。
报告结束后,与会师生与黄鑫同学一起进行了热烈且深入的讨论。刘元兴老师首先补充道,自伦琴发现X射线以来,人们对放射性光源给予了极大关注,并建议论文可以加入关于商业化如何构建无知思维方面的探讨,同时推荐阅读《贩卖怀疑的商人》。对此,黄鑫表示感谢,并回应说他希望能找到最能解释这一波澜壮阔现象形成因素,即体现在论文中的“科学背书”和“通灵推荐”,当然还有其他历史背景,例如20世纪初期医学伦理较宽松及电疗技术普遍存在等因素。此外,对于孙承晟老师询问有关地域分布的问题,他表示目前收集到的数据主要集中在美加两国,而涉及美国的信息则主要来自纽约州及周边地区。但由于史料缺失,他认为难以合理推断当时具体地域分布,只能进行想象。而沈宇斌老师则提出,可以通过广告中的性别身份来探寻作为商品与社会之间耦合关系的问题,对此黄鑫表示赞同,并提到自己曾考虑过这个方向。他指出,《神奇女侠》作为美国第一位女性超级英雄形象本身就是女权运动的一部分,但因篇幅限制未能深入探讨,希望未来有机会对此进行详细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