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届清华-LSE社会科学工作坊在清华大学成功举行

第9届清华-LSE社会科学工作坊在清华大学成功举行已关闭评论1,082

2024年9月2日至6日,第9届清华-LSE社会科学工作坊在清华大学成功举行。此次活动由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王巍主持,邀请了伦敦政经学院教授亚历山大(J. McKenzie Alexander)讲授“社会哲学”(Philosophy of Society)课程。此次课程讨论了如社会本质、社会关系、群体成员的社会身份等社会哲学话题。除清华学生之外,本次课程还吸引了来自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山西大学、中南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剑桥大学、多伦多大学等高校的80多位老师和学生线上线下旁听。

第一讲的主题为社会身份。亚历山大教授首先介绍了本次暑期课程整体的学习目标和五天的学习内容,进而深入探讨了“身份”的相关概念,尤其是个人身份和社会身份的互动关系,通过分析帕雷赫(Bhikhu Parekh)的理论,探讨了人类如何在社会背景下理解自我。

第二讲主题为行动与意图。亚历山大教授重点介绍了安斯康姆(G. E. M. Anscombe)对西季威克(Henry Sidgwick)哲学心理学的批判。课程详细阐述了安斯康姆的意图理论,讨论了行为、行动以及背后动机的区别,并通过分析社会抗议活动的案例,展示了如何运用哲学工具来理解现代社会中的集体行动。

第9届清华-LSE社会科学工作坊在清华大学成功举行

第三讲主题为社会规范。亚历山大教授详细介绍了社会规范理论中的关键内容,尤其是比基耶里(Cristina Bicchieri )的社会规范理论,解释了集体行为中的不同类型,如合作、协调和责任的维系方式,揭示了社会规范如何通过集体期待和个人偏好来塑造个人行为。

第四讲主题为社会建构主义。亚历山大教授探讨了社会现实的构建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区别,其中他重点介绍了哈金(Ian Hacking)提出的“循环效应”(looping effect)概念。课程解释了社会分类如何影响个体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并指出对社会建构主义进行批判性思考的重要性。此外,该课程还深入分析了自然种类与人类种类之间的哲学区别,以及其在社会科学中的重要性。

第五讲主题为文化演化与社会解释。亚历山大教授探讨了文化演化如何作为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理论工具。他重点介绍了演化博弈论的应用,分析了文化在社会行为中的演变过程,包括种族隔离、社会合作及公平分配等现象。通过谢林(Thomas Schelling)的隔离模型,亚历山大教授还展示了人类活动和社会隔离现象之间的复杂关系。

每一讲课程结束后,都设有问答环节,同学们就当天课程内容以及各自关心的问题与亚历山大教授展开广泛讨论,问题涉及理论运用、文化冲突、社会构建等多个方向,亚历山大教授不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细致解答,还提供了可进一步思考的方向,启发同学们对社会科学哲学的探索。
所有课程结束后,亚历山大教授与听课师生共进午餐,并详细解答学生们关于课程作业和个人研究的各种问题。

午餐结束后,同学们带教授参观了科学博物馆,并向教授介绍了科学史系发展的历史。

第9届清华-LSE社会科学工作坊在清华大学成功举行

第9届清华-LSE社会科学工作坊在清华大学成功举行

王巍教授向亚历山大教授赠送清华文创礼品

第9届清华-LSE社会科学工作坊在清华大学成功举行

课后同学们与亚历山大教授合影留念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科学史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4年9月11日 16:30:55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dhs.tsinghua.edu.cn/?p=12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