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科史哲讲座第69讲纪要:陈怀宇,“略论近年来中国中古动植物史研究新趋势”

清华科史哲讲座第69讲纪要:陈怀宇,“略论近年来中国中古动植物史研究新趋势”已关闭评论1,449

2024年6月26日下午,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举办了第69期清华科史哲讲座。本次讲座邀请到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历史哲学宗教学院与国际语言文化学院的陈怀宇教授作为主讲人,他的报告主题是“略论近年来中国中古动植物史研究新趋势”。本次讲座由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副教授沈宇斌老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杨英研究员担任与谈人。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30多名师生和听众参加了讲座。

清华科史哲讲座第69讲纪要:陈怀宇,“略论近年来中国中古动植物史研究新趋势”

近年来,中国中古时期的动植物史研究受到了批判动物研究、批判植物研究以及全球史的影响,使得传统科技史背景下的动植物史研究逐渐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这种新趋势一方面体现了去人类中心主义的思考态势,另一方面也更注意全球各地动植物知识的相互影响和联系,以及与之相关的政治与物质文化发展。

陈怀宇教授首先对近年来动植物史研究的新趋势做了简要概述。他指出,受到这些趋势影响的动物史和植物史更注重动植物如何参与并塑造人类的社会生活,帮助人类重新定义自身。同时,新趋势下的动植物史也关注环境、生态、公共健康危机,可以说是传统环境史、医疗史的延伸,构成了环境人文学、医疗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华科史哲讲座第69讲纪要:陈怀宇,“略论近年来中国中古动植物史研究新趋势”

陈怀宇教授随后介绍了近年来中国中古动植物史研究的一些具体案例和研究方法。他强调,新趋势下的研究更加注重从跨学科、跨文化的视角来探讨动植物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例如,研究动物和植物在中古时期如何通过贸易、迁徙等方式影响不同地区的文化和经济发展。此外,还探讨了动植物在不同宗教和文化背景下的象征意义和实际应用,如佛教中的放生仪式和道教中的炼丹术。

在讲座中,陈怀宇教授还详细介绍了他近期的一些研究成果,包括他在《动物与中古中国》、《中古中国宗教与科学中的动植物》两本专著中的主要观点。他指出,动植物史研究不仅仅是对动植物本身的研究,更是对人类社会如何与动植物互动、如何通过动植物重新定义自身的一种反思。陈教授还分享了一些他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有趣案例,如中古时期中国南方的老虎和北方的狮子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清华科史哲讲座第69讲纪要:陈怀宇,“略论近年来中国中古动植物史研究新趋势”

杨英研究员在与谈中表示,近年来中国中古动植物史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但仍有很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她提到,批判动物研究和批判植物研究的方法可以为动植物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工具,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动植物在历史中的作用和意义。同时,她也指出,全球史的视角对于理解中国中古时期动植物的跨文化交流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在互动环节中,听众们积极提问,与陈怀宇教授和杨英研究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一些听众对动植物史研究的新趋势表示了浓厚兴趣,提出了许多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例如,有听众问到如何将批判动物研究的方法应用于中国中古动植物史的具体研究中。陈怀宇教授对此进行了详细解答,指出批判动物研究的方法强调从动物的角度出发,关注动物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这对于理解动植物在历史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杨英研究员还补充道,批判植物研究的方法也可以为动植物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例如,通过研究植物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和实际应用,可以更好地理解植物在历史中的作用和影响。她提到,植物不仅是经济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治和社会结构的重要因素,通过研究植物在历史中的作用,可以揭示出更多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清华科史哲讲座第69讲纪要:陈怀宇,“略论近年来中国中古动植物史研究新趋势”

讲座最后,陈怀宇教授和杨英研究员分别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陈怀宇教授表示,动植物史研究的新趋势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新的研究方法和视角,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动植物在历史中的作用和意义。他鼓励在场的师生们积极参与到动植物史研究中来,不断探索和发现更多的历史真相。杨英研究员则强调,动植物史研究不仅是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通过研究动植物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前的环境、生态和公共健康危机。

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听众们纷纷表示,通过这次讲座,他们对动植物史研究的新趋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撰稿:陈明坤

审核:沈宇斌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科学史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4年7月2日 13:33:3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dhs.tsinghua.edu.cn/?p=12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