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9日下午,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的16名师生在伊宝教授、任安波副教授的带领下,来到清华大学访问并参观了科学博物馆展厅,随后,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与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举办了交流座谈会。两校师生围绕平台及学科建设、学术研究与学术团体活动三个问题展开了友好讨论。座谈由科学史系蒋澈副教授主持,两校共20余位师生参加了本次座谈。
蒋老师在座谈开始对山西大学的师生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的参会老师。随后由山西大学任安波老师介绍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的基本情况。
任老师首先介绍了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下文简称山大史所)自1970年起的历史发展以及教学科研情况,随后着重介绍了该所的三个主要研究方向——物理学史物理学哲学、文化遗产与地方科技史、区域经济与科技发展战略方向。在学术活动组织方面,山大史所邀请杨振宁、林丽娜、佐佐木力等国内外知名科学家与科学史学者讲学,提升国内外影响力;此外,还举办了11期共500余名非遗传人的非遗培训,加深了对地方性文化的保护与研究,得到山西两任省委书记的关注与广泛的社会认可。最后,任老师介绍了山大史所推出的“表里山河·科史论坛”科史名家讲座和创办的《新兴科学和技术趋势》期刊。
伊宝老师接着补充道,山西大学,乃至整个山西省都与清华有着不解之缘,并讲述了山西与梁思成与林徽因之间的故事。伊老师从自己既是大学又是匠人的身份出发,介绍了山西省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特别是经伊宝老师的研究发现,山西省许多寺庙的壁画包含着丰富的科技内涵。最后,伊老师呼吁两校之间可以在文化遗产与传统工艺研究方面多开展交流,也欢迎清华大学的师生来山西参观。
蒋老师对伊老师的盛情邀请表示感谢,并介绍了清华科学史系的基本情况。科学史系也与梁思成之间有着不解之缘,梁思成与叶企孙、刘仙洲、张子高并称为清华科学史学科的四大导师。蒋老师回忆了2017年科学史系刚成立时,山西大学的高策老师给予了很大支持,山西大学校友在科学史系与科学博物馆建设中发挥了骨干作用;在许多学术活动与学术组织中,科学史系师生也与山大史所有着大大小小的交集。蒋老师介绍了科学史系的三个主要研究方向——西方科技史、中国近现代科技史、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除此之外,清华大学科学史系还围绕着科学博物馆的建设任务,逐渐发展了科学仪器史、科学物质文化史等特色研究主题。在教学方面,蒋老师介绍了科学史系的本科生与研究生课程体系。最后,蒋老师介绍了清华科学史系的出版物:清华科史哲丛书与《清华科史哲》辑刊。
刘年凯老师则为山大史所的师生介绍了科学博物馆的基本情况。场馆的选址为校园东部艺术博物馆与美术学院大楼之间空地。展厅基本规划为古代机械、文艺复兴、科学革命、现代量化、清华厅等多个常设展厅。科学博物馆正在积极开展科学仪器复原和科学仪器史研究,重点工作如对苏颂水运仪象台的复原工作。最后,刘老师介绍了科学博物馆的教学功能,以及围绕科学博物馆开设的相关课程,如刘年凯《科学博物馆学》本科生通识课、王哲然《科学仪器史》本科生通识课、《科学物质文化研究》研究生必修课。
沈宇斌老师接着为山大史所的师生介绍了清华科学史系的学术活动情况。每周三是固定的科学史系例会,每次两位主讲人,通常由系里的一位老师搭配一名硕士生或博士生作学术报告。报告内容可以是自己的学术研究,也可以是学术研究动态、读书心得等内容。一般程序为主讲人报告30分钟,师生讨论20—30分钟,并对学生参会有一定的次数要求。与此同时,科学史系还不定期的举办科史哲讲座,邀请国内外的知名学者或新锐青年研究者参加。此外,每年还有围绕科学博物馆开展的清华博物馆学论坛。最后,沈老师还介绍了系庆会议、工作坊、专题研讨会等诸多学术活动。
在介绍完基本情况后,两校师生开展了热烈讨论。王婷同学介绍了山大史所开展的学术沙龙活动,主讲人通常是一位博士带一名研究生,然后由一名老师进行点评。其中博士为40分钟,硕士为30分钟,博一与研一的同学需要签到,高年级学生自愿参加。随后,山大与清华师生就如何提高学生参与学术活动积极性的问题展开了交流。
孙承晟老师向山西大学的师生询问科技文物在山西大学的收藏、研究情况,以及学生们的研究主题。伊老师回答,一方面,山西大学确实保留了诸多有特色的物质文化遗产,而这些收藏品暂时被搁置了起来,如有展陈空间,这些藏品可发挥更大作用。另一方面,传统工艺的研究也面临着一定困难,希望在日后的研究中建立数据库和模型,并与文献研究联系在一起。伊老师还倡议山大与清华可以一起合作开展复原工作。随后,来访的山西大学研究生介绍了自己的研究主题,涉及传统工艺、技术史、物理学史、科学家群体研究、科技考古、博物馆研究等诸多方向。
刘元兴老师提出了两个双方可能都会感兴趣的议题。第一个议题为,在西方一些较新的研究中,如在无知学/无知史和技术的微观史中,地方性知识被置于核心位置,科学史家们开始重新挖掘科学与地方性知识的关系,而传统工艺作是地方性知识最具代表性的体现形式之一,也是山西大学的研究强项,或许两校科技史研究者可开展进一步讨论;第二个议题为,科学仪器史的研究与传统工艺研究类似,同样面临着口述史采访与工艺考察的问题,尤其是在设计针对制造科学仪器的制造者的口述史问题时,应该更倾向于设计类似工匠传统的问题,还是更倾向于类似科学家传统的问题,这值得进一步讨论。
王凯同学向沈老师提问:如何在全球史的视角下看待或研究一些流动性较差的、地方性较强的物质文化遗产。沈老师认为,首先要根据不同的研究议题进行区分,并不是对所有的地方性知识都一定要找到全球化的源流。但不流动的物品往往也具备全球化的属性,山西也有晋商等很多全球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尚存在广阔的研究潜力。此外,还要关注国内外同行的研究动态。伊老师也对该问题进行补充:最近在山西也发现了类似星盘的星象镜,并且在壁画中也发现了西方的透视画法,山西的很多文化遗产中都有中西方文化融合的特点,因此也欢迎清华大学的师生共同参与研究。
最后,由蒋老师代系主任吴国盛老师向山西大学带队教师赠送《什么是科学》一书,此次座谈会圆满结束。
撰稿:刘元兴
校审:蒋澈
摄影:孙德利、陈卓(山西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