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格式
- 基金课题项目信息可置于论文标题的脚注中
- 译文的原文信息置于译文标题的脚注中
- 作者(译者)信息置于作者(译者)的脚注中
- 论文需要“摘要”,“摘要”提供文章的基本问题和结论,不要写成“导论”
- 论文需要“关键词”,“关键词”应与标题相呼应
- 论文最后需要附标题、作者、摘要和关键词的英文版
参考文献
第1条 正文中引用参考文献,一律用页脚注。对正文的注释性文字说明,也一律用页脚注。每篇文章的注号连续编号。为了查考的需要,外文文献不要译成中文。
第2条 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分完全格式和简略格式两种。
第3条 完全格式的构成,举例如下(方括号[]中的项为可替换项):
著作:作者、著作名、出版地、出版者及出版年、页码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第100页[第1-10页]。
Robin Le Poidevin, The Philosophy of Tim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p. 100 [pp. 1-10].
译作:作者、著作名、译者、出版地、出版者及出版年、页码
柯林武德:《自然的观念》,吴国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第100页。
Martin Heidegger, Being and Time, trans. John Macquarrie & Edward Robinson, Harper & Row, 1962, p.100[pp.1-10].
载于期刊的论文(译文参照译作格式在译文题目后加译者):
吴国盛:《希腊人的空间概念》,《哲学研究》,1992年第11期。
Abraham, H. Maslow, “Fusion of Facts and Valu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23 (1963).
载于书籍的论文(译文参照译作格式在译文题目后加译者):
吴国盛:《自然哲学的复兴》,载《自然哲学》(第1辑),吴国盛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Thomas Kuh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 ed. by L. Sills, Macmillan, 1968.
说明与注意事项:
- 无论中外文注释,结尾必领有句号。中文是圆圈,西文是圆点。
- 外文页码标符用小写p.,页码起止用小写pp.。
- 外文的句点有两种用途:一种用作句号,一种用做单词或人名等的简写(如tr.和ed.),在后一种用途时,句点后可以接任何其他必需的标点符号。
- 书名和期刊名,中文用书名号,外文则用斜体;论文名,中文用书名号,外文则加双引号。
- 引文出自著(译)作的必须标页码,出自论(译)文的则不标页码。
- 中文文献作者名后用中文冒号(:),外文文献作者名后用英文逗号(,)。
- 中文文献的版本或期号的写法从中文习惯,与外文略有不同。
第4条 简略格式有如下三种:
第一种 只写作者、书(文)名、页码(文章无此项),这几项的写法同完全格式,如: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第100页。
Martin Heidegger, Being and Time, p. 100.
吴国盛:《自然哲学的复兴》。
Kuh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第二种 用“前引文献”(英文op. cit.)字样代替第一种简略格式中的书名或文章名(此时中文作者名后不再用冒号而改用逗号),如:
吴国盛,前引文献,第100页。
吴国盛,前引文献。
Martin Heidegger, op. cit., p. 100.
Kuhn, op. cit..
第三种 中文只写“同上。”字样,西文只写“Ibid.”字样。
第5条 完全格式与简略格式的使用规定
- 文末专门设置“参考文献”时,“参考文献”中的文献必须用完全格式。每条参考文献按作者“姓氏”拼音顺序排列。参考文献在脚注中第一次出现时必须使用第一种简略格式。
- 不在文末专门设置“参考文献”时,参考文献在文章中第一次出现时必须用完全格式。
- 只有在紧接着两次完全一样的征引的情况下,其中的第二次可以用第三种简略格式。
- 对同一作者同一文献(同一版本)的多次引用(不必是紧挨着)的情况下,第一次重复引用时用第一种简略格式,以后出现时用第二种简略格式。
- 对同一作者不同文献(或同一文献的不同版本)的多次引用时,禁止对该文献使用第二种简略格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