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科史哲讲座第4讲纪要:张洪彬博士“晚清传入的两种科学宇宙观对于天道信仰的不同意义”

清华科史哲讲座第4讲纪要:张洪彬博士“晚清传入的两种科学宇宙观对于天道信仰的不同意义”已关闭评论2,442
清华科史哲讲座第4讲纪要:张洪彬博士“晚清传入的两种科学宇宙观对于天道信仰的不同意义”

张洪彬老师

2017年11月15日(周三)下午,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于清华科学史系系厅举办了清华科史哲系列讲座第四讲,本讲由张洪彬博士主讲,题目为“晚清传入的两种科学宇宙观对于天道信仰的不同意义”。

张洪彬博士于华东师范大学获得历史学博士,曾在复旦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任《学术月刊》编辑,长年耕耘于中国近代思想史领域。在本讲座中,张洪彬博士的两个核心问题是:(1)晚清传入的大量科学知识,对中国文化有怎样的影响?具体而言,晚清传入的机械宇宙观和天演论对于天道信仰,分别意味着什么?(2)科学与宗教信仰的关系,在中国语境和在西方语境表现有何不同?

张洪彬博士指出,作为出发点,我们可以划分出两种宇宙起源学说:神创论和化生论,这两者的典型对应宇宙观分别是机械宇宙观和有机宇宙观,也即以分别机器为类比和以生命为类比的宇宙观。此外,在神与世界关系的问题上,也可以分辨出超越神论、内在神论和泛神论三种主要立场。基督宗教属于典型的超越神论,在近代,神创论和机械论世界观融合起来,并获得了自然神学的辩护。晚清中国,自然神学获得了广泛的传播,使得机械宇宙观也为中国人所熟悉。晚清基督徒传播的自然神学、机械宇宙观所面对的是中国的天道信仰,其中的天、道、理等指称的是非人格化的世界/宇宙/自然,属于泛神论传统。中国古代宇宙观主张,宇宙仿佛生命有机体一样,能够自我发生发展,动力来自内部,而无需他者的创造和主宰。而这与晚清传入的机械宇宙观产生了冲突。另一方面,作为宇宙观的天演论也传入了中国。天演论的特点是:(1)天演论中,万物的起点是非人格化的;(2)天演论中,宇宙万物的发展变化有内在目的性,有规律和法则可循的,排斥外在的创造和干预,对牛顿范式的机械宇宙观和基督宗教的自然神学构成反击。因此,天演论被理解成一种新的有机宇宙观,有助于支持天道信仰(尽管在道德问题上有所保留),在中国获得了思想界的支持。出于对这一趋势的反应,在华传教士和中国基督徒对天演论开展了批评。以上构成了两种宇宙观在近代中国竞争的图景。

张洪彬博士的讲座具有极大启发性,科学史系师生就天演论和机械论的关联、机械宇宙观的含义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讲座结束后,张洪彬博士同科学史系师生共进了晚餐。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科学史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 本文由 发表于 2017年11月19日 12:39:16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dhs.tsinghua.edu.cn/?p=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