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8日系学术例会第157期纪要:陆伊骊“重塑苏柯仁的博物学形象”和陈雪扬“‘生命的概念’和‘概念的生命’:康吉莱姆学术思想初探”

2023年11月8日系学术例会第157期纪要:陆伊骊“重塑苏柯仁的博物学形象”和陈雪扬“‘生命的概念’和‘概念的生命’:康吉莱姆学术思想初探”已关闭评论873

2023年11月8日上午,科学史系召开了第157期学术例会,报告人为科学史系副教授陆伊骊老师和博士后陈雪扬老师。

2023年11月8日系学术例会第157期纪要:陆伊骊“重塑苏柯仁的博物学形象”和陈雪扬“‘生命的概念’和‘概念的生命’:康吉莱姆学术思想初探”

陆伊骊老师发表了题为“重塑苏柯仁的博物学形象”的报告。在报告中,陆伊骊老师首先介绍了有关苏柯仁最新的研究文献,这些文献主要从苏柯仁作为一位博物学家或从博物馆角度进行的研究,以及将苏柯仁的外国人背景作为研究背景资料等方面展开。

陆伊骊老师在报告中强调,目前的研究中忽视了苏柯仁作为博物学家的身份建构过程,而他如何在上海精英科学家中建立威信、确立其博物学家声誉的过程值得关注。此外,苏柯仁所著的《穿越陕甘》及《中蒙边境狩猎与科研》两本书也提供了重要线索。其中,《中蒙边境狩猎与科研》一书记录了四次探险活动,并在科研目录中显示苏柯仁正在转型。他赋予自己一系列的头衔,其中大部分需要专业学会的推荐,这是一个自我塑造的过程。

在鸟兽保护辩论中,苏柯仁批判了盈利目的的狩猎行为,从而赢得了其他人的认可和对其身份声誉的承认。陆伊骊老师认为,苏柯仁从狩猎运动家转变为博物学家的过程,是科学业余爱好者打造科学自我的一个典型例证,这与Jan Golinski提出的科学家自我形象塑造(making of a man of science)理论相一致。

在报告结束后,吴国盛老师就报告中涉及的年代差异和博物学的特殊性提出了疑问,并认为自然学科与实验科学有所不同,自我认同的门槛并不明显,也不一定需要学位或科班背景。蒋澈老师也认为博物学家形象的塑造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因为博物学家身份建立机制相对复杂,进入博物学的门槛在特定历史时期中也非常微妙。最后,沈宇斌老师根据摘要中内容提出两代中国科学家精英如何看待苏柯仁的身份的视角。

2023年11月8日系学术例会第157期纪要:陆伊骊“重塑苏柯仁的博物学形象”和陈雪扬“‘生命的概念’和‘概念的生命’:康吉莱姆学术思想初探”

陈雪扬的报告题目是“‘生命的概念’和‘概念的生命’:康吉莱姆学术思想初探”,本次汇报关注20世纪下半叶法国知识史领域的代表学者乔治·康吉莱姆(Georges Canguilhem,1904-1995),康吉莱姆因在科学认识论领域的研究荣获1983年萨顿奖。在康吉莱姆的学术研究中,有相对明显的两个阶段,其一可概括为“生命的概念”,是以生命及其规范性、正常与病态为核心的医学哲学思想;其二可概括为“概念的生命”,是以概念史为主的历史认识论研究,涉及反射、细胞理论、个体性、环境等概念的历史演变。这两部分研究互为补充,共同反映了科学史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即生命如何成为知识的对象。从更宏阔的学术框架来看,康吉莱姆的研究引领了20世纪下半叶以来人文社科对生命科学的关注,在科学哲学与科学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报告后,老师和同学们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大家一致认同概念史研究在科学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应关注科学话语的历史性研究,希望后续可以从学术脉络的角度来进一步思考法国科学史传统的演变。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科学史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3年11月13日 08:42:54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dhs.tsinghua.edu.cn/?p=1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