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5日系学术例会第142期纪要:于丹妮“开普勒《宇宙的奥秘》中的天球”

2023年3月15日系学术例会第142期纪要:于丹妮“开普勒《宇宙的奥秘》中的天球”已关闭评论2,485

2023年3月15日系学术例会由2020级硕士生于丹妮主讲,报告主题为:开普勒《宇宙的奥秘》中的天球。

2023年3月15日系学术例会第142期纪要:于丹妮“开普勒《宇宙的奥秘》中的天球”

于丹妮主讲

报告首先回顾了古代到中世纪天文学家和自然哲学家对天球性质观念的背景,这些观念影响了现代早期的天文学家。当时大多数天文学家接受天球实际存在,对于天球的性质虽然无法确定,但大体上认为是由不可穿透的透明物质构成。而那些出于计算目的而设计的本轮和偏心圆等构造是数学虚构。按照迪昂的划分,现代早期天文学家可以大致分为“工具主义者”和“实在论者”,前者仅将天文学模型看作是数学计算的工具,不关心自然哲学问题,而后者则认为模型应该代表真实的宇宙结构。开普勒作为实在论者,在其老师梅斯特林的影响下,认同哥白尼的宇宙体系。他在格拉茨任数学教师期间,提出了五种正多面体在六个行星天球之间嵌套的宇宙模型,围绕这一主题写作了《宇宙的奥秘》,认为这是哥白尼体系的真实性的先验证据。该研究指出,在《宇宙的奥秘》中,开普勒不像大多数天文学家那样坚信天球真实存在,开始表明或许那些天球只是行星运动范围的几何边界,不具有实体性。然而出于某些原因,这一观点在他的书中并没有详细的论证和确定的表达,因此他同时代的天文学家例如梅斯特林和第谷对他有所误解。开普勒知道如果天球非真实存在,则必须要为行星运动寻找新的动力,而这也是他在《新天文学》中的重要工作。因此,《宇宙的奥秘》消解天球的实在性是通向开普勒新天文学的重要步骤。

报告结束后,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也围绕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和交流。胡翌霖老师分享了关于开普勒的实在论立场的看法,王哲然老师认为该研究或许为第谷与开普勒的之间产生合作的原因和细节提供了新的理解思路,建议对他们之间的通信进行深入分析。蒋澈老师对此表示认同,指出在文本分析基础之上需要加入对其他历史背景的论述,同时对一些文本中的词汇使用问题提供了见解。Alberto Bardi围绕报告内容分享了自己的理解,并提出或许宗教和社会互动在开普勒天文学思想过程中有一定的作用。沈宇斌老师指出对文本的翻译或许可以以耶稣会来华时所使用的词汇作为参考。报告人和现场老师同学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了交流。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科学史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3年3月16日 10:49:14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dhs.tsinghua.edu.cn/?p=1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