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2日系学术例会第139期纪要:吴国盛“哥白尼革命的思想史意义”

2023年2月22日系学术例会第139期纪要:吴国盛“哥白尼革命的思想史意义”已关闭评论3,319

2023年2月22日上午九时,2022-2023春季学期第一次系学术例会在人文楼B206举行。本次例会的主讲人是吴国盛教授,他首先向到场师生介绍新加入科学史系的沈宇斌老师,并对他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然后,吴老师进行了一场学术报告,报告题目为:“哥白尼革命的思想史意义”。

2023年2月22日系学术例会第139期纪要:吴国盛“哥白尼革命的思想史意义”

吴国盛主讲

报告伊始,吴老师介绍了这项工作的源起、问题意识和内容结构。报告是通过阅读卡斯滕·哈里斯(Karsten Harries)的《无限与视角》一书所初步引发的想法,意在回应如下问题:现代西方思想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思想史背景下产生的。报告共分为五个部分:“哥白尼革命:从宇宙等级结构到宇宙同质”,“哥白尼革命的背景:发现人类有限性和视角性”,“人类中心主义:意志的浮现”,“虚无主义:无限虚空与主体意志”,“克服虚无主义”。

吴老师认为,哥白尼革命初步实现了天地同质的思想。在希腊思想中,天地同一只能是一个矛盾的概念,因为天体和地球的结构以同心球模型和元素运动构成,形成了天地之间的等级结构关系。等级结构中的希腊空间概念也与近代同质化空间不同,表达的是位置或处所的意思。哥白尼革命则开启了宇宙同质化替代宇宙等级结构的思想变革。天地之间的区分等级通过哥白尼将地球视为天体而同质化了。在哥白尼之后,伽利略和笛卡尔最早实现了时空的数学化和均质化,他们对月下世界进行了数学化处理。伽利略是定量物理学的首创者,他将抛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数学化,实现了局部的地面运动的数学化处理。笛卡尔则悍然宣布,一切物体的本质是广延,而广延是均质的。在伽利略和笛卡尔之后,牛顿进一步确立了物质的均质化和数学化,他将质量概念引入了进来。至此,牛顿已经在理论上完成了对哥白尼以降的地动日心学说和宇宙均质化历程的支持。地动日心学说在19世纪才获得了2项经验证据,傅科摆和恒星视差。

吴老师进一步追问,这种对宇宙同质化改造的思想起源于何处?宇宙无限论最早来自希腊。希腊的原子论者相信一种无限宇宙观,其理论中的原子和虚空是无穷无尽的。但原子论在古代就受到抵制。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原子论在宗教上造成了后果,二是原子论在理论内对虚空的本体论地位无法很好说明,所以在逻辑上存在困难。吴老师随即指出,不能认为现代的无限宇宙观是简单地由古代原子论的复兴所带来的,还必须进一步考察。

第二个思想源流是中世纪晚期的唯名论革命和库萨的尼古拉。基督教思想中有两种运动,第一种经院哲学运动将希腊思想热情地引入进来,甚至催生了托马斯·阿奎那的思想,以至于在所谓“黑暗”的中世纪晚期,经院哲学家们可以相对自由地讨论希腊思想,讨论亚里士多德主义。另一种运动则是唯名论运动。德国的布鲁门伯格最早提出现代性的起源是唯名论运动,这种提法影响了很多后来的思想史家。唯名论反对希腊理性,高扬上帝的绝对意志、绝对权能的思想。希腊思想中,现实世界或多或少与理念和理性结合在一起,但唯名论运动彻底认为事物的概念不具有背后的本体论地位和理性逻辑,而只是一个名称,上帝的权能甚至可以让水倒流,让面包不具有充饥效果。唯名论运动的危险在于,将上帝推向了一个绝对的地位将带来世界的彻底无序化,布鲁门伯格称之为唯名论的反噬,人们对上帝开始绝望。在认识论上,唯名论则会认为我们无法用理性的方法真正的认识世界,而只能在经验上暂时揣摩上帝的意志,这又成为后世经验主义的源泉。希腊宇宙观简单地将人类的有限性和特殊性推行到了一种普遍必然中去。唯名论运动致使开始对这种观念进行反思,强化了人类居有的视角并发现了人类的各种有限性,这些反思就表现在库萨的“有学识的无知”概念和培根的种族偶像概念中。对视角和人类有限性的发现,同时意味着超越这个视角,也即发现了视角的复数情况和视角之间的同等地位,这又将进一步反推到宇宙无限和均质化的观念上去。

吴老师认为,唯名论运动和作为回应的哥白尼革命带来了加深的人类中心主义。有一些思想家,如弗洛伊德认为哥白尼开辟了一个反人类中心主义时代,但还有很多思想家指出这是一种错觉。柯林伍德指出,人类的尊严并不受制于他所处的很小的位置和很大的宇宙。唯名论反噬和哥白尼革命的后果反倒是加强了人类中心主义,人类现在要以自己替代上帝,靠自己重新定位失去的价值坐标。现代思想尽管强调感官的有限性但又以人类为中心,故现代思想强调人类是一种精神的存在,高扬人类的精神性。同时,基督教中的意志问题也以新的方式介入在现代人的精神性中。人类开始做副上帝,模仿上帝以各种方式挥洒自己的意志,且不是基督教的道德意志而是进入理性的意志。在笛卡尔那里,他的理性主义具有意志成分,构造概念是一种意志行为。

现代思想的变革带来了虚无主义的后果,现代科学的世界观并不提供对意义和价值的解释。尼采与海德格尔都为现代虚无主义做出了重要的诊断。但海德格尔认为尼采的解决方案仍然是一种极致的人类中心主义,他的求力意志把人类表达为最后的尺度和根据,从自身出发构造世界,这种“赋予”加强了世界的无意义。而物仍然丧失自身,物本身仍然没有意义。吴老师在报告的最后提出了一种哲学诉求,希冀思索一种对虚无主义的克服思路。他认为地球表象背后存在理论优位,理论优位的态度带来地球表象的信念。如果通过安居大地概念来改变理论优位和地球表象并解决现代失位症的问题,或许需要进一步发掘安居大地理念后的位置观念,考虑尝试重现一种位置哲学。

报告结束之后,各位老师和同学们积极提问并讨论。王巍、胡翌霖、刘任翔、陆伊骊、沈宇斌、Alberto Bardi六位老师分别对吴老师的报告给出评论和提问。评论与问题涉及:地球表象与理论优位之间的相关关系是否成立?视角原理是否已经存在于前苏格拉底思想中?与现代的视角原理有何差别?发现视角与超越视角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本研究定位于哪里,对话者可能是谁?哥白尼自己的生活史是否能作为材料回应虚无主义?位置哲学能够如何构建以及中国思想传统是否有相关资源?陈多雨、曹康婵等九位同学也向吴老师提问,涉及问题包括:这项研究是否会对虚无主义进行更精细的规定?为什么古希腊没有意志观念?位置哲学的意图是什么等。围绕这些问题和评论,吴老师一一做出回应并和与会人员进行了讨论。

 

 

撰稿人:王子来

审稿人:吴国盛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科学史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3年2月24日 08:00:3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dhs.tsinghua.edu.cn/?p=1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