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科史哲讲座第46讲纪要:赵文睿,“ 解剖视觉——早期现代欧洲医学的观看之道”

清华科史哲讲座第46讲纪要:赵文睿,“ 解剖视觉——早期现代欧洲医学的观看之道”已关闭评论1,961

2021年12月18日晚,清华科史哲讲座第46讲在线上举办,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博士候选人赵文睿,主题为“解剖视觉——早期现代欧洲医学的观看之道”。

文艺复兴时期发生了人们对观看和视觉的系统性重新认识,其中包括“向外看”的透视法,和“向内看”的解剖学。主讲人提出,当文艺复兴的研究者们在解剖眼睛的时候,他们不仅仅是在切开身体的某个器官,而是在用自己的眼睛,去和作为解剖和认识对象的眼睛,产生一种身体上和质性上的关联,并同时反思观看和视觉本身。她以工匠和外科医生为主要关注对象,在16至17世纪,他们原是被排除在科学核心之外的人物,身处于知识生产体系的底层——他们缺乏高等教育,知识从经验而非书本中获取,其本质是手工劳动者。而在同一时期,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知识权威也逐渐被社会关注和承认,感官知识和经验知识逐渐受到重视,打破了传统科学知识生产体系的等级制度。主讲人以现代眼科之父乔治·巴提旭(Georg Bartisch)的著作Ophthalmodouleia为例,该书中有大量的解剖图像,其中很多以可层层揭开的纸片形式展现,将读者转为积极的观察者,强调读者自己主动探索的的感官经验。这些图像在反映眼睛解剖结构的同时,也具有宗教内涵。巴提旭主张对身体结构的了解越深,对上帝的认识也越深,促进人们去反思感官。巴提旭还强调了图像的认知价值,图像能传达文字无法描述的信息、所传达的信息也更准确可靠;而图像化的能力和判断力直接相关,练习绘画技巧能让人更审慎、周到和敏锐。在工匠的领域,人造眼睛模型展示了眼睛的三维结构,从物质材料方面进一步模仿了眼睛各结构的质地,传递了比图像更多的信息,例如质地、厚度、透明度。这种模型代表了一种全新的了解人体的方式,体现出“作为材料的人体”的思想。

演讲结束之后,老师和同学们对于眼球解剖学的相关史料和史实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如对眼睛结构的认知是否在一个世纪间发生了变化、是否有其他人体其他部位的实物解剖模型、工匠-实物模型与外科医生-纸片模型的对应关系是否明确,巴提旭是否有提到与透镜相关的视觉成像机制,早期社会地位较低的巴提旭如何成功出版这部有大量复杂图像的著作等等。

撰稿人:张世佼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科学史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2年1月6日 09:00:56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dhs.tsinghua.edu.cn/?p=9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