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8日系学术例会第49期纪要:蒙本曼主讲

2019年9月18日系学术例会第49期纪要:蒙本曼主讲已关闭评论1,712

本次学术例会,由2019级国内访问学者蒙本曼做报告,报告题目为“从地方性知识到知识地方性”。报告共有四个部分。一是研究兴趣,二是新书介绍,三是明确两个概念,四是注意三个问题。

报告人认为,自己之所以对报告主题有兴趣,主要在于本身是壮族的少数民族身份,是对硕士学位论文《壮族地方性知识的建构》的学术延续,试图提升地方性知识案例研究的理论基础,并即兴唱起了壮族山歌,受到大家热烈欢迎。

为了加深对报告主题的理解,报告人将其著作《知识地方性与地方性知识》的章节结构、主要论点、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以及与同类研究成果比较的创新点、社会影响等向大家做了介绍。这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的结题成果,2018年获得广西第十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三等奖。

接下来,报告人对“地方性知识”和“知识地方性”两个概念进行了辨析。他在对前人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指出这两个概念都是对人类知识本性的探索,而知识在本性上不是一系列既成的、被证明为真的命题的集合,而是活动或实践过程的集合。地方性知识的概念是源于人类学家对土著民族知识的田野考察得来的一种知识划分模式,这种知识通常是相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主流文化而言的“非主流的文化”,它既指任何特定的、具有地域特征的知识或知识体系,也指在知识的生成与发展中所形成的特定的情境,是“受限制的”“非普遍的”局部性的知识。同时,知识作为一个全人类共同使用又极其抽象的概念,不同学科的研究者们在不同的语境中赋予它的内涵和外延存在着诸多差异。若强调以“文化持有者的眼界”来解释本地人或被研究者文化的理论追求,则包括科学知识在内的人类知识都是特定时空、特定智力条件下的“人”的理解与解释,是一种“知识地方性”,它来源于经验,又须超越经验。这类知识是在特定的实验室或其他的知识生产场所产生的,它并不是外在于我们的世界表象,而是我们与世界打交道的实践的产物,因而其来源和其他知识一样也是地方性的。只不过这类知识往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主流文化,具有普适性、整体性的特征。

报告人最后提醒大家注意三个问题。其一,知识地方性是一个“大”的概念,泛指知识所具有的“地方性”“情境性”“语境性”的特征;而地方性知识是一个“小”的概念,是知识地方性问题的重要表现形式和组成部分。其二,在指导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中,要注意以“知识地方性”这种更高的理论视角来审度地方性知识的研究案例。其三,在涉及为科学(知识)的统一性进行辩护的问题上,一方面要努力从知识论、方法论、本体论等角度提出知识统一性的纲领,另一方面要强调从地方性和情境化的科学观来审视。
报告结束后,大家进行了热烈的探讨。刘兵教授认为,既然所有的人类知识都具有地方性的特征,都是“地方性知识”,则“知识地方性”的概念就没有必要提出,知识统一性的问题也就不成为一个问题。胡翌霖老师建议,要对“知识地方性”的西方文献进行更深入的挖掘,追溯“知识地方性”概念出现的前因后果。还有老师认为,“地方性知识”和“知识地方性”界定的标准不同,适用的范围要根据具体的情境和参照物来决定。

对于大家提出的问题,报告人和在场的老师、同学都进行了充分了互动和交流,尽管评议很辛辣,但留下的启迪也很深刻。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科学史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 本文由 发表于 2019年9月23日 10:38:4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dhs.tsinghua.edu.cn/?p=4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