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全会纪要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科技史教育专业委员会

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纪要

2008年10月30日晚7:30-9:30,在上海东华大学综合楼第一会议室,中国科技史学会科技史教育专业委员会召开了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39位委员出席了会议,6位缺席。

主任委员吴国盛教授代表科技史教育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向各位委员汇报了专委会的筹办过程,并宣读了经过多方征求意见而组成的专委会委员名单(共45名,见附录)。吴国盛表示,专委会是三重意义上的交流平台:第一,是科技史专业内部各分科史教学人员的交流平台;第二,是科技史教学人员与科技哲学教学人员的交流平台;第三,是研究所、高校和中小学科技史教学人员的交流平台。各位委员互报家门、初步相识之后,就专委会的未来工作踊跃发表了意见,就如下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一、科技史学科的国家认同和科技史课程进课堂

有的委员认为应该以本次教学研讨会议为契机,一方面做好大学通识教学和研究生教学工作,一方面努力争取教育部设立教学指导委员会;哈工大的姜振寰教授介绍了1982年国家教育部的会议内容,指出国家很早就注视科技史学科的发展,并制定了中短期规划,但时至今日却没能得以实现,这有许多原因,应该通过大家齐心努力,通过行政力量,引起教育部的重新重视;也有的委员认为,应该把本次会议所取得的重要收获和全国同行们的一致意见反馈到教育部;广西民族大学的万辅彬教授首先介绍了国外和台湾地区的部分高校科技史学科的发展水平,并认为:我们应该通过四个角度去争取教育部的认同:一是中国科协的“全民科学素养”调查的结果显示国人的科学素养极低,应该引发教育部的对科学通识教育的关注。二是鼓动中国科学院有关人士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三是各知名大学联名上书教育部,要求设立教学指导委员会。四是争取相关学科院士的大力支持,请他们联合推荐。也有的委员认为,要取得国家对科技史学科的认同,了解科技史学科的重要性,还要有一个前提条件:我们怎样在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层次上去做?解决教学重复问题,规范教学活动。中国科技大学的胡化凯教授认为请院士们向教育部推荐,与请全国政协委员提交议案的两种方式结合起来。

二、研究生培养与就业

三、科技史师资培训

四、教材编写

在教材的编写方面,有的委员提议在研究生和本科生的两个角度编写教材,哈工大的姜振寰教授则认为全国统编教材不现实,涉及各学校的情况不同,但可以试着编写一个讲授提纲。河南师大的金俊岐教授认为在参考书目的使用上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变教师的“怎样教”为学生的“怎样学”。哈医大的李志平教授认为在科技史学科方面的著作、期刊中应该仿照国外的做法,增加内容含量,提供学科最新的科技信息资料。

五、全国性教学会议的制度化、合理化

六、信息网络建设

各位委员还在建立交流平台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有的委员认为应该依托北大的网站作为一个交流平台,为科技史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提供交流教学经验的机会,开辟日常讨论、专题讨论和师资培养等栏目。

有的委员还提出解决科技史专业各层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一个解决学科狭小的一个重要问题,就业工作解决好了,就会有充足的生源,同时也会解决学科的国家认同问题。

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袁江洋教授还指出,虽然现在科学技术史学科在学科建设和发展上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把眼光放长久一些,是可以克服目前存在的困难的,我们在大学通史和研究生教育方面多做针对性的工作,把工作做实,多做教育的细节问题,多进行教学经验的交流。

有的委员还建议应该在教育部申请教改项目,以便于扩大国家对科技史学科的认同。有的委员还建议让科技史学科与历史专业进行广泛地合作,把技术史做好、做细。

有的委员还从本校把“大学物理”课程被“科技史”取代的角度,看到科技史专业的未来和希望,认为科技史的“市场”广大,大有可为,目前只是限于校领导的胆识问题。

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讨论,与会委员形成共识,科技史教学教学委员会虽作为一个民间组织,但将致力在教育部设立“科技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长期目标,把这个设想上报全国科技史学会和全国科协,再通过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以期现实。而短期目标是由教育部出台一个文件,把科技史课程以制度化。吴国盛教授认为师资培训问题可以委托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来协作。全体委员可以依托北大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网站(http://hps.phil.pku.edu.cn/)论坛中的教学论坛(http://hps.phil.pku.edu.cn/bbs/thread.php?fid=47)进行交流,网站和论坛将进一步完善。

会议确定教学委员会每两年召开一次教学研讨会和全体委员会议。与会委员还通过了吴国盛主任委员提名袁冰岩委员为教学委员会秘书长的决议。会议决定将委员会的工作职能、副主任委员的人选等议题,留待下一次科技史教学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上进行确定。

 

 

附:科技史教育专业委员会名单(共45人,以姓氏拼音为序)

注:博士点代表8家(带*),硕士点代表26家(其中中国石油大学预留),其它学科点及教学单位9家(带**)。红色字体者为第一次会议缺席者。

  • 鲍鸥(清华大学)
  • 卜风贤(西北农林科技大)
  • 程伟(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 丁海斌(东北大学)
  • 冯晓华(代表高策,山西大学)*
  • 勾文增(代表黄世瑞,华南师大)
  • 邓可卉(代表关晓武,内蒙师大)*
  • 侯甬坚(陕西师大)
  • 胡化凯(中国科大)*
  • 姜振寰(哈尔滨工业大学)
  • 金俊歧(河南师大)**
  • 李东松(北京工业大学)**
  • 李建珊(南开大学)**
  • 李可可(武汉大学)缺席
  • 李艳平(首都师大)
  • 李志平(哈医大)
  • 刘爱玲(中国地质大学)
  • 刘洁民(北师大)
  • 刘学礼(复旦大学)
  • 倪根金(华南农大)
  • 钮卫星(上海交大)
  • 潜伟(北科大)*
  • 曲安京(西北大学)*
  • 任玉凤(内蒙古大学)**
  • 万辅彬(广西民大)
  • 王青建(辽宁师大)缺席
  • 王思明(南京农大)*
  • 王星光(郑州大学)
  • 王幼军(上海师大)**
  • 吴国盛(北京大学)*,主任委员(兼)
  • 肖玲(南京大学)**
  • 徐泽林(天津师大)
  • 许仁忠(西南财经大学)
  • 杨小明(东华大学)
  • 袁冰岩(齐齐哈尔大学)**,秘书长
  • 袁江洋(科学史所)*
  • 张大庆(北京大学)*
  • 张法瑞(中国农大)
  • 张立(浙江大学)
  • 张明雯(哈师大)
  • 赵阳辉(国防科大)
  • 郑乃章(景德镇陶瓷学院)
  • 中国石油大学(预留名额)
  • 朱晶(华东师大)
  • 诸锡斌(云南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