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重要工程人物”笔记
近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委员、天津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陈印政老师执教的《中国工程史》课程顺利结课,该课程是在国内高校中首次开设,并被列为“四史”类选择性必修课程。
课堂教学实景
《中国工程史》课程在本学期教学期间,同步录制了在线课程教学视频,并精心准备了在线教材等课程资源,目前正处于后期制作阶段,即将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超星尔雅通识教育网站上线。
在线课程网站
2024年秋季学期,共有174名本科学生修读该门课程,学生普遍认为,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提升了对于中国重大工程成就、工程师精神、工程与社会发展互动关系的认识,坚定了走中国特色工程发展道路的理论自信,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工程经历了怎样的发展道路?”“中国工程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中国工程道路的时代内涵是什么?”等核心问题。
本课程的考核成绩由期末论文和平时成绩组成。期末论文可以选择从提升大学生工程能力的角度回答“钱学森之问”,或者结合所学专业梳理某一项工程的发展历史。平时成绩则是检查上课期间的手写学习笔记,由于开课学校多年以来就形成了手写学习笔记的传统,因此学生非常配合。现将优秀笔记展示如下: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工程”笔记
“中国工程的自主创新时期”笔记
“中国工程师学会与工业标准化”笔记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工程”笔记
课程负责人:陈印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科技史教学工作委员会委员,近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工程史的研究,先后主编有《<工程>整理汇编(27卷)》《<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整理汇编(23卷)》,主持编辑《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中国近现代工程史研究”专刊,同时主持“中国近代工程社团的建制化研究”“中国工程自立自强的道路自信”等课题多项,形成了扎实的学科积累,有利于提升课程建设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