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届全国科技史教学研讨会
时间:2014年7月12-13日
地点:哈尔滨工业大学
主办者: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哈尔滨工业大学科技史与发展研究战略中心
“科技史与通识教育”学术会议暨第五届全国科技史教学研讨会召开
尹晓冬
2014年7月12-13日由中国科技史学会科技史教学专业委员会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科技史与发展研究战略中心联合主办的“科技史与通识教育”学术会议暨第五届全国科技史教学研讨会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科学园国际报告厅举行(照片)。开幕式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姜振寰教授主持,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助理徐晓飞教授代表学校致辞,向与会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希望这次会议的召开能够提供宝贵的教学经验,促进哈尔滨工业大学科技史与通识课程教学水平的提升。中国科技史学会副理事长、科技史教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吴国盛教授代表学会致辞,认为在通识教育中发展科技史教学事业,是科技史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科技史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辅相成,具有乐观的发展前景,希望此次会议能够成为科技史领域学者深入交流的一个平台。哈尔滨工业大学基础与交叉科学研究院院长郑世先教授致辞。
在连续两天的会议中,来自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澳门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西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40多个研究机构和高校的专家学者介绍了各自研究机构中通识课与科技史教学的情况与特色,围绕科学史与通识教育、大学本科生科学史教学、科学通史与专业学科的结合、科技史专业研究生教学等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和充分交流。
12号上午大会报告中,刘仲林教授的报告“澳门科技大学通识课程特色与前瞻”强调了道家思想及中国传统文化在通识课中的作用;安德鲁﹒埃德教授的报告“历史与挑战―阿尔伯塔大学的STS 专业介绍”介绍了所在阿尔伯塔大学的成立以及该校STS的建立、指导思想、核心课程以及教材、期刊杂志等,该校除了人文学院支持STS的研究外,理学院和工学院也都对此十分感兴趣;袁江洋研究员介绍了科技史专业研究的引领机构---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科技史教学情况;关增建教授的报告“通识教育不是什么”在美国哈佛大学通识教育发展研究的基础上辨析了通识教育的概念,澄清了当前对通识教育的混淆认识;刘兵教授的报告“对科学史教育可能的负面效应的思考”, 以自己经历的授课过程中的一件事情对科学史教育的效应做了深入的思考;何亚平教授的报告“关于科技史计划改革的一点思考”结合浙江大学整理出来的竺可桢全集的研究,提出竺可桢很早就提出通识教育,希望科技史研究学者能够加大对竺可桢先生的研究。其他分组报告也在各自的专题中做了充分深入的讨论,最后由各小组负责人通报本组报告内容,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此次会议展示了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史教学方面近2年来的发展和研究成果,参会单位扩展到了国际及港澳的教学研究机构,为全国科技史教学人员提供了充分交流的平台,在提升科学技术史与通识课程教学水平等方面形成了许多共识和良好建议,与会学者从中得到了启示和教益。科技史教学专业委员会决定增加中国政法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为专委会成员,经多方协调,增补了5位委员,调整了部分委员。同时决定将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科技史教学网,通过网络继续开展学术交流和教学交流活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将负责承担科学技术史教学网站的搭建、维护与建设。
闭幕式上,哈尔滨工业大学姜振寰教授做了总结发言,回顾了1982年我国首次科技史教学研讨会的召开,也展望了科技史学科的发展方向、科学史进入大学通识课堂的前景,未来通识课教育的关键及特点。最后吴国盛教授致闭幕词,提出以后会议将倾向科技史教学内容的具体化、精细化、观摩课等方面做更多的工作。“全国科技史教学研讨会”每两年举行一次,下一次将在广西民族大学举行,希望国内外学术同行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