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9日系学术例会纪要第131期:曹寅“自行车、港口与缝纫机:西方基建与日常技术在亚洲的相遇”

2022年11月9日系学术例会纪要第131期:曹寅“自行车、港口与缝纫机:西方基建与日常技术在亚洲的相遇”已关闭评论1,654

202211月9日上午9点,清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曹寅在学术例会上为科学史系师生介绍了自己最近的一本新书《自行车、港口与缝纫机:西方基建与日常技术在亚洲的相遇》。曹寅老师的研究领域为全球史、近现代印度史、中印关系,已出版多部中英文专著和论文。

2022年11月9日系学术例会纪要第131期:曹寅“自行车、港口与缝纫机:西方基建与日常技术在亚洲的相遇”

曹寅主讲 

讲座最开始,曹老师首先陈述了本书的总体目标,即通过介绍在亚洲各个地区的殖民地的基础设施和日常生活技术案例,对当前亚洲史研究中所呈现的被殖民者面对西方现代性时所做的被动式反应叙事进行批判,进而指出我们需要反过来思考这一问题,即殖民地普通人如何在遭遇、制造和使用这些日常技术的过程中展现自身的主体性,进而凸显亚洲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乃至如何更进一步对西方主导的全球化进程形成挑战。 

接下来曹老师按照全书章节顺序分别介绍了六个案例,分别是:奥斯曼帝国热带边疆的饮用水工程、英属印度的街头交通、帝国主义话语下的科伦坡港、荷属东印度的缝纫机、湄公河三角洲的大型机械与小型发动机、马尼拉的现代化厨房。

第一章是关于奥斯曼帝国的供水系统,主要是集中在港口向城市行进路程中的一种水池,这种水池曾经被地方权贵掌控,通过销售高价且劣质的水牟取暴利。伊斯坦布尔的精英为了提升城市的现代形象,修建新的高大水池以提供优质供水,但这种做法触及了地方权贵的利益,因此被这些权贵多加阻挠,比如投毒。这样的破坏降低了伊斯坦布尔精英的可信度以及当地人对这种高大水池的信任,地方民众甚至集结反对。

第二章则以印度街头的交通工具和道路空间分配展开,比如自行车最初来到印度之后,白人发现自己无法和印度人从交通工具上区分开来,于是开始使用汽车,从而持续展示其现代性以维持殖民统治的根底。而自行车对印度的婆罗门来说,其实是一个很不体面的交通工具,所以并未完全受到印度人青睐。于是原本主要为汽车修建的公路,实际上汽车、马车、自行车、行人乃至动物共同行驶的一个空间,造成混乱的同时,也体现了本地人对道路权的争取。

 第三章围绕斯里兰卡的科伦坡港在帝国主义话语下被建造为一个交通节点的过程,提出了以下问题:它真的是一个交通节点吗?有没有谁在其中被边缘化?乃至被跟外部世界割裂?在英帝国宣传科伦坡港口的现代化建设时,当地渔民作为不符合这一画面的群体始终是不被接纳的,但他们通过自己的渔船始终出现在这个画面的边缘,争取自己赖以生存的海洋空间。而建造港口的码头工人则是被流放到该地的印度囚犯,他们白天做工,晚上坐牢,没有工资,就这样被彻底抛弃。而斯里兰卡当地的僧伽罗人则基于殖民地的建构进一步加强了民族独立意识和更优越的身份认同,最终彻底与印度次大陆割裂,成为独立国家。

 第四章主要探讨了进入荷属东印度(今天的印度尼西亚)的一个美国产缝纫机如何被当地人重新定义其作为物的价值。在西方,缝纫机是作为一个促进女性就业、解放劳动力的工具被大量推广的,在20世纪初,一家美国缝纫机公司希望将自己的市场扩大到亚洲。然而这样一个劳动工具,伴随着同时传入的摄影技术,成为当时的印尼富人展示自己生活水平的奢侈品,进入到照片的画面中心,失去了其作为增加劳动效力的功能,因为当地人工的成本更低。

 第五章的故事发生在1950年代的越南,当时的美国政府希望将自己控制下的湄公河三角洲打造为一个资本主义的展示区,于是和越南政府签订互助协议提供无息贷款和大型农业机械,帮助当地人实现农业现代化。但由于美国人参考的是自己在德克萨斯州的经验,这些机械完全不适合以沼泽为主的越南当地,所以并没有带来预想的效果,越南农民甚至因此大量歉收,很多人就加入了北越的游击队。而在这个过程中,一种小型马达也被从美国出口到越南,虽然具体细节不知,但这种马达可以用来在旱季和雨季分别进行河水灌溉和抽水,所以受到欢迎,在1960-70年年代通过走私购买得到大量普及。更吊诡的是,这种马达通过增加螺旋桨,很容易改装成机动船的动力,进而为越共的游击队所用,加上他们从设法搞到了枪,所以保持了和越南政府的长期对抗局面。

 最后一章则讨论了菲律宾马尼拉的现代厨房革命。1896年,美国从之前的西班牙人那里夺回了菲律宾,接下来希望能够积极改造菲律宾,将菲律宾人从西班牙人的黑暗统治下带到美国式的现代化中来,其中改造菲律宾人的饮食、推动饮食现代化成为一个关键。这一过程在菲律宾是由一家叫马尼拉天然气的公司来实现的。通过建构营养学知识、改善厨房烹饪技术和设备,这家天然气公司成功地将自己的主要产品天然气与一种美国式的现代饮食方式联系在一起,并打入中产家庭。但由于这种新式设备和天然气对于底层老百姓来说是负担不起的,于是当地人就发明了一种土式炉子,与自己传统的锅结合起来,从而模仿美国人所希望推广的现代化。

 最后,曹寅老师总结道,以往我们关注的是西方帝国跟全球资本如何通过基础设施和日常技术来文明化我们的非西方世界,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但是从这些例子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在亚洲不同地区的普通人也在努力重新诠释和利用这些技术,进而服务于自己,从而摆脱过去那种线性现代性故事所形成的历史绑架。

 之后,进入讲座的问答环节,胡翌霖、吴国盛、王景等老师或提出问题、或分享自己的一些观察和思考。例如胡老师就这一复数的现代性叙事是否令人信服地挑战了现代性的线性叙事提出质疑,因为也可以将这种本土改造视作一个线性发展过程中的碰撞和过渡产物。曹寅老师回应到这种线性发展的逻辑本身在这种叙事中已经被消解掉了,因为现代性和传统性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一个前者取代后者的过程,而是通过争取各自的历史和现实生存空间达成一个新的平衡,它们各自也都会造成或好或坏的结果,从而取消了线性现代化所指向的那种优越感。吴老师则指出这种研究思路和过去中国史研究中对冲击-反应说的批评有类似的用意,曹寅老师则回应到某种程度上如此,但最近的研究趋势更多的是强调全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联系,而不仅仅是欧洲冲击、亚洲不同地方回应,两者共同塑造了现代性。王老师则分享了自己在北京胡同中观察到了机动车和居民在道路权上的不平衡,并请教博物馆作为一个体现现代性的公共空间在进入到亚洲之后是否也经历过类似的本土化?曹寅老师则以孟加拉的公园为例,指出这种公共场域和民族主义的关系很密切,比如当地出现了印度人和狗不得入内的牌子,这一点和中国很类似。徐军、孙逸凡、陈宬等同学也就自己关心的问题请教了曹寅老师。

 讲座最后,曹寅老师表示历史学和科学史共同关注的话题非常丰富,他也期待之后能和大家有更多交流,也非常欢迎我系师生参与历史系的相关活动。

 

撰稿人:徐军,同时感谢陈宬同学对前两个案例的补充说明。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科学史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2年11月10日 12:32:0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dhs.tsinghua.edu.cn/?p=9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