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7日系学术例会第117期纪要:刘茗菲主讲

2022年4月27日系学术例会第117期纪要:刘茗菲主讲已关闭评论1,593

2022年4月27日系学术例会由本系2019级硕士生刘茗菲主讲。题目为“苏联专家与清华大学的工科转向(1952-1960)”。

2022年4月27日系学术例会第117期纪要:刘茗菲主讲

刘茗菲主讲

20世纪 50 年代初,中苏正式结盟。苏联在援华建设中大规模派遣了顾问和专家(以下简称“苏联专家”)。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国引入苏联教育体制,开展院系调整。在此背景下,1952年起清华大学经过院系调整,开启工科转向历程,把原有英美传统的多院制综合性大学逐渐改为以苏联院校为样板的多科性工业大学。本次报告从科技史视角出发,以 20 世纪 50-60 年代在清华大学工作的苏联专家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整理档案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65位苏联专家来华的背景、个人基本情况及其在清华大学工科转向中的表现;梳理了苏联专家帮助清华大学确立工科教育制度的指导性工作以及在各系及各教研组所做的落实性工作;比较了苏联教育模式与美国教育模式的区别,再现了二者在中国本土中的冲突、融合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首先,报告人从清华被定位为多科性工业大学的历史背景和清华的调整思路两个方面介绍了清华工科转向的开端。接着,报告人从苏联专家到清华、师生与苏联专家的关系、开展教学与科研工作等方面考察了苏联专家如何帮助清华完成教学改革,落实工科转向。苏联专家开设中国教师未开设过的课程,根据中国实际情况修订教学文件,指导新设立的教学环节;在清华原有重视实验的传统上加强实验教学,指导了一批新实验室的建立,并初步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然后,报告人分别以电机工程系的8位专家和工程物理系的17位苏联专家为例,详细概述和分析了苏联专家在拓展传统工科系和创建新技术专业系两方面所做的工作和贡献。

最后,报告人指出,20世纪50年代的工科转向阶段对于清华大学工科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65位苏联专家在此过程中的工作非常重要,他们对清华大学建立现代化工科教育体系起到了奠基性作用。同时,报告人也认为,这一时期清华大学虽然顺应了苏联技术转移的大趋势,但在吸收技术转移的过程中并没有全盘接收苏联技术、盲目听从苏联专家的建议,而是结合我国实际和清华自身情况制定并争取更为合适的方案,清华大学在百年发展史中始终坚持将外来知识与本土实际结合,实现技术转移和技术的本土化。

报告结束后,与会师生进行了热烈讨论。王巍、王程韡、蒋澈、胡翌霖等老师和同学对报告人的报告作出点评并讨论了报告人可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主要包括:论文的方法论问题,可从官方和民间两个层面切入;清华在院系调整前后实验传统的变化;对口述史相关资料的收集;建议用批判性的态度去找材料,注意研究的留白和细节问题等。同学们也对报告中展示的照片和参考资料提出了一些意见。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科学史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2年4月27日 14:48:4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dhs.tsinghua.edu.cn/?p=9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