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8日系学术例会第105期纪要:张志敏主讲

2021年12月8日系学术例会第105期纪要:张志敏主讲已关闭评论1,063

2021年12月8日上午,本学期我系第十二次学术例会由博士生张志敏主讲,题目为“科学史界对全球史概念的理解”。

2021年12月8日系学术例会第105期纪要:张志敏主讲

张志敏主讲

张志敏首先介绍说,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史及其相关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但是,尽管”全球史“一词在世界各地已广泛流行,学者们对”全球史“这一术语的理解和用法颇为不同,人们对其概念及内涵却始终未达成普遍共识。所以有必要梳理世界历史写作的发展脉络,找出全球史的源头,或者说找出形成此局面的开端。

她简述了世纪历史编纂的不同时期。第一个时期是被称作世界史前身的“普遍史“,时间定位在19世纪,代表人物有兰克,这一时期世界史写作有着明显的特点和局限;第二个时期则定位在20世纪30年代,这个时期的世界史写作有了新的主张,有了一定程度上的突破,代表人物有汤因比、斯宾格勒等;对第三个时期的划分就开始有多种观点,有在现如今被多数人赞同的,这一时期是全球史开端的观点,准确来说《西方的兴起》这本书的出版标志这全球史研究的开始;但也有一些学者对这种观点表示质疑。到20世纪90年代,人们开始欢迎世界历史的研究,全球史迎来了兴起。从此,关于什么是全球史,什么是世界史以及二者之间又怎样的关系这样的问题就产生了。

随后,她梳理了现阶段史家们对上述问题的比较有影响力的三种观点:以杰里·本特利为代表的,认为“全球史”与“世界史”只是称谓不同,实质完全统一的观点;以布鲁斯·马兹利什为代表的,认为需要有“全球史”这样的名称来命名出现的新研究,以区分在公众教学中践行已久的“世界史”的观点;也有以塞巴斯蒂安·康拉德为代表的,认为不管是全球史还是世界史,都只是审视历史的众多方法中的一个的观点。康拉德在这种观点指导下,将全球史研究划分为三种典型形式:具有全球视野的历史,较为狭义的关于全球互联的历史,以及更为狭义的以全球整合为背景的历史。他认为现在很多世界/全球史学家自满于对互动和联系的研究,但需要提醒的是,不同的关联产生的影响力度不同,这取决于决于当时的世界在物质、文化和政治层面的整合程度。另外,一些关联它本身就是社会变迁的结果,因此也不能只将目光停留在关联之上,有时它只是表面现象。

对“全球史是什么”问题难以达成共识的这种状况,历史学界面对的难题可能是定义类别,而科学史家面对的则是选择。是选择有着明确学科界限和以清晰中心模式为基础的科学史学科,还是选择以积极开放的态度将这一领域和科学史学会及出版物和各活动的中体现出的制度基础去中心化。

张志敏还介绍了科学史在全球转向下的不同发展阶段及其特点,并选取了在此转向下一些科学史家所做的具体研究,分析他们是如何从全球史视角下去分析科学史领域的问题。全球科学史有着像代替以往“传播”、“交流”这样表述的新的研究工具“循环”,而且对地方研究也极为关注,希望能够以此作为通向全球史上更加多元化和涵盖科学叙事的道路。

报告结束后,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吴国盛、胡翌霖、刘钝、王巍、王程韡、蒋澈、李兵等老师建议:该研究可以选取一些典范案例,以此为依托进行更具体的分析;对此问题进行编史学研究要对相关概念进行更为详细的描述,要对其中的微妙区别进行辨别;另外,因为技术史对全球史有着天然地倾向,所以也可以从技术史的角度去做一些分析;可以与全球史的一个平行概念“大历史”进行对比讨论;了解拉图尔的网络理论对“全球视野”的一些观点;还可以去思考全球史的对立面是什么?是国别史吗?等。还有刘元慧、曹秋婷同学等进行了提问,有关于“在具体研究中,学者们是否有意识地在方法论层面将地方研究留有切口,使得其他人可以加入对此的讨论?”的疑惑。报告人张志敏对此回答道,“这一问题也确实是学者们所面临的难题和挑战,学界有一些关于如何将局部差异转化为有意义的共同对话的讨论。”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科学史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1年12月9日 09:21:3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dhs.tsinghua.edu.cn/?p=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