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6日系学术例会第97期纪要:陆伊骊主讲

2021年10月6日系学术例会第97期纪要:陆伊骊主讲已关闭评论1,633

本学期第四次周三例会由我系陆伊骊副教授主讲。陆老师首先报告她最近发表在《世界历史评论》2021年第3期题为《动物园与水族馆的历史:环境史、科学史与动物史在东亚的联系与比较》的文章。一开始,陆老师指出动物园和水族馆的研究类文献并不为中国人所熟悉,这方面的文献可以参考《美国科学史指南》(A Companion to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Science和《历史动物研究手册》(Handbook of Historical Animal Studies)之类的科学史指南书。在这个基础上,她整理了学界在动物园和水族馆研究上的三大脉络,分别是动物园与水族馆作为场所的历史、动物与自然调查和探索、以及动物作为展示和收藏品,并逐一介绍每个领域的重要文献。除了集中讨论2018年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方舟与之后:动物园和水族馆保育的演化》(The Ark and Beyond: The Evolution of Zoo and Aquarium Conservation) 合编论文集的第一和第二部分以外,陆老师也介绍了欧美学界和动物园相关的丰硕研究成果,不但有学术专著和合编论文集,在学术杂志也有专辑和特刊关注动物与历史的关系。她特别指出,2013年加州大学出版的《野兽的自然:帝国与东京动物园的展览》(The Nature of the Beasts: Empire and Exhibition at the Tokyo Imperial Zoo)尤其值得东亚史学者关注,因为此书是学界第一本聚焦在非西方动物园历史的学术专著。作者米勒是现任哈佛大学历史系的副教授,他采用傅珂式的视野去探讨东京上野动物园从19世纪为了脱亚入欧所建设的生态现代性、人畜隔离的文明性,到了20世纪初因为军事动员的需要,把人类与动物的关系降格为军用资源、对动物的屠杀,以及20世纪后半期日本人所展示的后帝国主义遗忘症(postimperial amnesia)。但陆老师认为,过分偏颇傅珂的理论不但忽略了动物园作为生产科学知识场所的内在历史,也无视全球各地大小动物园在社会扮演的外在功能与多样性。陆老师也顺道报告她在评论文章发表之后所做的研究,分别是中文里“动物”一词的词源考据和北京动物园的早期历史分析等等。

2021年10月6日系学术例会第97期纪要:陆伊骊主讲

陆伊骊老师主讲

报告结束后,参会师生展开热烈讨论。杨舰教授作为点评人首先分享他对陆老师文章的分析和观点。他赞同陆老师把人类认识动物的历史以三个主题展开讨论,尤其难得的是她把焦点放在环境史、科学史与动物史的相互交叉之上。另外,杨老师也分享他对北京动物园的民族和工业主题,以及日本民间对动物态度与官方文献呈现的不同。王程韡副教授从不同方面提出对文章的质疑,包括屠杀动物的历史重要性、动物园是作为科学精英生产知识的场所还是公共基础设施的一部分、以及玻璃展示的密封性等等。胡翌霖副教授问到动物园内策展动物展览的时候面对普罗大众和专业人员的不同策略和方案。吴国盛教授分享他赞同用场所的角度去研究动物园和博物馆的历史、玻璃在展览动物和标本的应用、动物屠杀与二战时犹太人种族灭绝遭遇的可比性等,并提出本土动物和动物园的特征可以多加关注。王巍教授问到动物园和个别生物学科出现的关系以及动物园和水族馆的票价差异背后的技术原因。蒋澈助理教授问到水族馆从水缸到现代海洋馆的历史演化过程,并对陆老师在文章提出的学科区域化的整合感兴趣。与会的研究生也分享了他们在非洲和德国等地参与动物园活动的见闻。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科学史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1年10月7日 18:04:4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dhs.tsinghua.edu.cn/?p=9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