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清华科史哲论坛

首届清华科史哲论坛已关闭评论5,389
由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主办的首届清华科史哲论坛于2016年12月3日在清华近春园会议中心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科技史与科技哲学专业的60多位知名教授和来自清华北大两校科史哲研究生50多人齐聚一堂,就科技史与科技哲学的学科前沿以及未来发展问题进行研讨。全国科学技术史专业总共9个博士点单位全部到齐,科技哲学学科最为活跃的20个博士点学科带头人悉数出席,还有3位海外华人科学史家不远万里来到清华园做专题报告。高朋满座、胜友如云,少长咸集、群贤毕至。这是中国的科技史界与科技哲学界第一次大规模的联合学术活动。万辅彬教授戏称是“中国的索尔维会议”,曲安京教授称是近五十年难得的大聚会。
校长邱勇院士在学术报告环节亲临现场听会40分钟,表达了清华校方对于科学人文类学科的高度重视和深切期望。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负责文科工作的校领导邓卫教授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词,代表学校对科学人文类学科的发展表示支持。开幕式上,91岁高龄的范岱年先生、81岁高龄的董光璧先生均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清华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学科寄予厚望。国际科学史学会前任主席、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前任所长刘钝教授认为清华有希望为中国的科技史和科技哲学学科发展做出独特的贡献,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尚智丛教授向清华大学即将成立科学史系表示祝贺。

首届清华科史哲论坛
邱勇校长在江晓原教授正准备开讲“你还不知道的影响因子内幕”时来到会场(游战洪摄)

首届清华科史哲论坛
开幕式主席台,左起:吴国盛、刘钝、邓卫、范岱年、董光璧、尚智丛(依丽娜摄)

首届清华科史哲论坛
一排左起:王扬宗(中国科学院大学)、尚智丛(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盛晓明(浙江大学)、刘晓力(中国人民大学)、吴彤(清华大学)、罗嘉昌(中国社会科学院)、朱葆伟(中国社会科学院)、桂起权(武汉大学)、董光璧(中国科学院科学史所)、范岱年(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邓卫(清华大学)、刘钝(中国科学院科学史所)、江晓原(上海交通大学)、万辅彬(广西民族大学)、胡化凯(中国科技大学)、高策(山西大学)、郭世荣(内蒙古师范大学)、张大庆(北京大学)、王思明(南京农业大学)、曲安京(西北大学)。
二排左起:孟洁(清华大学)、袁江洋(中国科学院大学)、刘兵(清华大学)、洪晓楠(大连理工大学)、成素梅(上海社会科学院)、王作跃(美国加州州立理工大学)、石云里(中国科技大学)、喻佑斌(北京理工大学)、张志林(复旦大学)、胡大年(美国纽约城市大学)、包国光(东北大学)、刘孝廷(北京师范大学)、王国豫(复旦大学)、杨舰(清华大学)、清华学生、清华学生、博主
三排左起:郝刘祥(中国科学院大学)、尹晓冬(首都师范大学)、聂馥玲(内蒙师范大学)、刘未沫(中国科学院大学)、高亮华(清华大学)、张志辉(中国科技大学)、熊卫民(中国科技大学)、游战洪(清华大学)、吴国林(华南理工大学)、萨日娜(上海交通大学)、张丽(重庆大学)、范春萍(北京理工大学)、闫坤如(华南理工大学)、清华学生、清华学生、清华学生、李文靖(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所)、清华学生
四排左起:清华老师、清华学生、区曣中(伦敦大学学院)、沈萌溦(江苏年鉴社)、清华学生、清华学生、陈奕文(西北大学)、段伟文(中国社会科学院)、万小龙(华中科技大学)、肖显静(中国社会科学院)、陈明(北京大学)、冯立升(清华大学)、田松(北京师范大学)、孙永平(北京大学)、清华学生、清华学生、李婷婷(商务印书馆)
五排左起:蒋澈(北京大学)、田径(哈尔滨工业大学)、杨海燕(北京大学)、刘国琪(中国科学院)、刘杰(山东大学)、胡志强(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李伦(湖南师范大学)、刘凯(河南财大)、郑方磊(复旦大学)、鲍鸥(清华大学)、耿暄(清华大学)、徐飞(中国科技大学)、马睿智(北京大学)
六排左直:王哲然(北京大学)、柯尊科(中国科学院大学)、荷雅丽(Alexandra Harrer,清华大学)、清华老师、陈子仲、张卜天(中国科学院大学)、胡翌霖(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学生、清华学生、伍勇、清华学生、肖磊(中国政法大学)、晋世翔(北京科技大学)、潜伟(北京科技大学)、清华学生、刘利(北方工业大学)、吴教苏(中国科学院政策所)、吕天择(北京大学)

开幕式之后是两场前沿论坛,目录如下:

  1.    王作跃(加州州立理工大学):科学史研究的跨国转向探讨
  2.    江晓原(上海交通大学):你还不知道的影响因子内幕
  3.    胡大年(纽约城市大学):燕大物理系的创立:从协和医预科到研究者的摇篮
  4.    罗嘉昌(中国社会科学院):科学精神的启蒙与补课
  5.    刘晓力(中国人民大学):人的自我与机器自我
  6.    吴彤(清华大学):科学实践哲学研究进展
  7.    王扬宗(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当代科技体制改革的历史透视
  8.    陈明(北京大学):中外药物交流的长时段考察:以“阿勃参”与“巴尔撒摩”为例
  9.    张卜天(中国科学院大学):西方神秘学与科学史
  10.    区曣中(伦敦大学学院):“超级符号”:图象在生物学解释之建构中的角色
  11.    郑方磊(复旦大学):欧几里得《DATA》在古希腊数学分析领域中的作用
  12.    胡翌霖(北京师范大学):技术的起源

科技史和科技哲学是血缘亲近的科学人文类核心学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29个国际科学学会之一就有国际科学史与科学哲学联合会,这个国际简称为HPS的两姊妹学科我把它译成“科史哲”。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这两个姊妹学科在中国被划归不同的学科门类,交往日稀、隔膜渐多,不利于发挥科学人文类学科在中国当代科学文化建设以及高校通识教育中的作用。最近几年,两个学科均出现一定程度的发展危机。在此困难的时期,加强两个学科之间的联系显得尤其重要。
天气预报本来说当天是严重雾霾。没料想,实际上12月3号这天天朗气清,没有什么霾。这个俗称123的会议,是一次良好的开端。感谢各位同仁的捧场,为呼之欲出的清华科学史系做了一次绝佳的热身活动。

weinxin
我的微信
关注科学史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 本文由 发表于 2017年7月5日 17:33:0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dhs.tsinghua.edu.cn/?p=745